善于观察

善于观察

案例

我国的古书《列子》的《汤问》篇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纪昌拜飞卫为师学射箭,飞卫告诉纪昌:“你要练好眼力,才谈得上射箭。”纪昌回到家,捉了只虱子,用牛尾巴毛拴住,吊在窗口上,天天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盯着。10多天过去了,虱子在眼中显得大起来。3年以后,竟显得有车轮一般大。再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巨大。以后纪昌射箭,每发必中。

分析

同射箭需要眼力一样,科学研究也需要良好的观察力。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的发现,都源于科学家那敏锐的观察力。牛顿从小就喜欢观察,因此,当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掉在他的身边时,引起他的注意,开始仔细观察和研究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而不是飞上天,并因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俄国著名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外墙上醒目地写着:“观察、观察、再观察!”几个大字,作为他的座右铭。正是凭借着他的细心观察,发现了狗对饲养员脚步声的异常反应,进而发现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离不开观察,学生的学习也同样离不开观察。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是打开通往知识之门的钥匙。没有观察,我们就无法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知识。例如:学习生物学时,我们平日里对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的观察,会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们在学习物理或化学时,也要经常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际观察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或化学现象。记得有一个笑话说:一名化学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只见他用一只手的中指在盛有化学药品的瓶中蘸了一下,然后拿到嘴边用舌头舔了舔,之后他示意学生上前面来照他的样子做。学生们一个个都用手指蘸化学溶液,然后尝了尝。原以为溶液味道会不错,谁知尝后个个叫苦不迭。当学生们都回到座位以后,老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他又重新做了一次演示实验,这回同学们惊讶地发现,老师用中指蘸了药品后,拿到嘴边舔的却是食指!这一变化大家在第一次演示时都没能观察到。这则小笑话给人以深刻印象,发人深省。作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对老师的演示实验、板书、面部表情,甚至一举一动进行细致地观察该有多么重要。

观察力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而且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如果有意识地培养观察力,就会使它得到提高,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有甲乙两个班,在一年级时,其观察力的水平基本相同。比如,叫他们观察一种他们不认识的鸟的标本,能指出鸟的形状、大小等特征的学生,甲班为37%,乙班为40%。后来,对甲班学生的观察力有目的地加以培养,对乙班则不予训练,到二年级时,能指出鸟的形状、大小等特征的学生,甲班为64%,乙班为29%。而且,甲班中的一些学生还能判断出这种鸟的嘴和爪子很尖利,可能是一种猛禽。

可见,在学习中,我们应当自觉地培养观察力。那么,究竟该怎样培养呢?

1.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首先要勤于观察。对于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都应睁大眼睛,保持一颗警觉之心、好奇之心,经常加以观察和注意。在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做到细心和耐心。生活中许多现象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细心,根本无法捕捉到。杭州某中学生在经过西湖边时,忽然听见火车的叫声,于是仔细观察四周,发现浓雾弥漫,空气中充满水汽。他想到声音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和远,他认为听到火车声是因为天气异常引起的。他进一步作出了当天会有暴雨的预报,果然那天下了一场罕见的暴雨。在法国,有几个村妇早上去摘葡萄,看见一个人纹丝不动地伏在地上,睁大眼睛望着一块石头上的昆虫。到了黄昏,村妇们收工回家时,看见那人仍趴在那里,不由得十分佩服他的耐力。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伟大的昆虫学家的法布尔。

2.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许多同学误以为随随便便地用眼睛看,就是观察。事实上,这不仅称不上观察,反而会使人养成对事物熟视无睹、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而所谓观察,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具体观察之前,我们就要确定观察什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观察,观察的重点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只有这样才能使观察力得到提高。

3.学会记观察日记。为了使观察富有成效,我们应该在观察的同时做些记录,并在观察之后加以整理,写出观察日记。这样做,能使我们在观察过程中更加认真、细致,更有条理性。同时,写出观察日记,使我们观察更有收获。日积月累,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会极大地锻炼我们动手写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