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孩子的学习中最强大的动力就是来自孩子自身的学习动机,如果孩子自己有强烈的学习动机,那么他的自觉性、刻苦努力的程度都会很鲜明地表现出来。在学业上,孩子是否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所得出的结果是大不相同的。有关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和老师的要求。特别是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看法和学业的要求,对孩子的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巨大作用,尤其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更多是来源于外部影响,家长对于学习动机明确的孩子要使他们维持下去,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维持具有短时性和易变性,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而改变。而对于缺乏明确学习动机的孩子,也可以巧妙应用奖励的策略,对于孩子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不管多么微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还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不断地进行正面强化,这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但要注意,对孩子的奖励一定要适度,过分的奖励反而会使孩子过于依赖父母的表扬,或产生骄傲情绪,削弱良好学习动机形成的力度。

兴趣爱好是孩子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习才不会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而是愉快、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学习兴趣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主要对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如早上背起书包去上学,在课堂上一会儿念拼音,一会儿写字,一会儿做数学题。这些形式的变化让他们充满了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如先阅读一篇文章,再做手工。然后再学一会儿数学,听一段音乐,这样用不断变化和富有新意的学习内容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一般从三年级开始,孩子就开始喜欢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问题了。因此需要一些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内容。这时家长应帮助孩子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既让孩子感到新颖又具有挑战性还不会因为太难实现而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如鼓励孩子读一些有趣的数学读物、科普书籍、有适量生字和思想内涵较深刻的文章,以对孩子学习兴趣进行充分的调动与开发。一些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分化,这和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天赋、家庭内的学习氛围和家长的期望有密切的关系,不过这种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还不十分稳定,很容易发生变化。家长应鼓励孩子对特定学科的主动探索,尽量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性,也许这就是一个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事业道路的开始。

在培养孩子学习品质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发挥孩子的智力优势。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弱项,注意发展孩子的智力优势,这样做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孩子某一方面智力潜能最优化发展,更在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发挥智力优势并不是对弱项不管不顾,而是帮助孩子把在优势领域获得的自尊心、自信心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每个孩子都渴望认识世界,家长把孩子领出家门,让他多与外面的环境接触,有利于孩子开阔视野,健康成长。玩,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也有助于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发挥。玩,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老师要鼓励孩子和同伴们一起玩耍,既完善了孩子的个性,又发展了相应的社交能力。善玩的孩子有许多优点:聪明、伶俐、乐观、愉快、朝气蓬勃,有幽默感,乐于与人交往,富于幻想,勇敢大胆,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倾向。注意和孩子语言交流的方式。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时,请弯腰或蹲下,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孩子感受到重视和平等。多用直接的肯定句说出要求,不让孩子总是感到被否定。需要孩子做出选择时才用选择句,可避免某些情况的为难。不要同时给孩子多种指令,低年级的孩子无法理解复杂的、连续的命令。

第二,认识和了解孩子的长处。及时发现孩子的天赋,意味着及时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超常表现。科学家根据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现象,即人类脑功能活动的特点,把人划分出三种类型: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艺术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的特点是具有直接印象的鲜明性、知觉和记忆的形象性、想象的丰富性;思维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特点是倾于分析和系统化,倾于比较概括和比较抽象的思维;中间型的人,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但水准较低,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而水准较高。尤为重要的是,教育中间型的孩子,应按照科学的方法,开掘孩子的潜能,打破两种系统的平衡,使孩子被埋没的潜能迸发,关心和培养孩子的天赋。有天赋的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很苛刻,他们经常用捣乱的方式吸引别人的注意。如果他们在家里或在学校里不能引起父母或老师的重视,那么他们经常会成为捣乱分子。强烈的好奇心经常会使这样的儿童把听来的东西付诸实践,所以很容易成为吸毒或犯罪的牺牲品。如果成年人不知道如何对待这样的孩子,那么他们的天赋往往不能得到发展,以致最后泯灭。这个方面必须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第三,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过程中,要特别珍惜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孩子的创造潜能靠发现、靠培养、靠挖掘,尤其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给他们创造宽松的、适宜他们成才的环境,并善于引导其正确的思路,在创造中享受成功。一般来说,一旦孩子的好奇心受到重视,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思考并大胆提问。这种问题是大胆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所以,可能会经常出现错误。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抛开平日里习惯于纠正孩子错误的意识,注意给孩子留有余地,启发他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珍惜和保持孩子不断探索的好奇心和创新的兴趣。如果纠正过多,管理过严,孩子在考虑问题时就会怕犯错误,久而久之,就会感到自己啥也不行,只有从成人那里接受现成的安排,使孩子丧失信心、自尊心和创新精神,从而阻碍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和老师以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大胆思考、勤于提问、勇于探索。如果是新奇的问题,即使是错的,也要给予鼓励,因为关键是孩子在思考。

第四,多给孩子一些启发式指导。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是孩子进步的动力。人类创造智慧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即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也要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子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多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加以指导,以保护其创造的积极性。

第五,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应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这些事情,以锻炼动手能力,还应指导孩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锻炼孩子的实践能力。

中国孩子劳动教育严重不足

李政道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做报告时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动手做各种用具、家具的习惯,动手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18世纪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搞的,因此不会动手绝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现在学生不重视动手,这显然是错误的。”我国的留学生与外国学生相比,动手能力远远不及人家。其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和家庭忽视实践能力培养,二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的机会太少。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学生每天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美国是1.21小时,泰国是1.1小时,韩国是0.7小时,法国是0.6小时,英国是0.5小时,日本是0.4小时,而我们中国的孩子仅为0.2小时。上海市家庭美德调查与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指出:只有31.2%的家长“每天要求女子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天津的一次对低年级小学生生活能力的调查显示:一年级小学生,不会洗脸的占49%,不会穿衣服的占37%,而不会整理书包的占90%以上,这些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得到锻炼,那就更谈不上家务劳动了;另一个调查显示,1 / 3的城市小学生极少参加家务劳动,更谈不上公益劳动和集体劳动了。这是孩子劳动教育严重不足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