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间碎片化不等于知识碎片化

读书时间碎片化不等于知识碎片化

郑佩枫同学: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学生。2014年你读了《百年孤独》《追风筝的人》《菊与刀》《梁启超传》。听了作家梁鸿在郑州大学所作的专题报告之后,你又阅读了她写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这种读书习惯应予保持。

你在答卷中问道:“读书时间太碎片化,无法坚持把固定的时间用来读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大家分出一些时间重拾‘墨香’? ”就这个问题谈三点看法。

一、“时间碎片化”并非自今日始,也不是新媒体时代所独有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中介绍了钱思公、宋公垂两人利用“碎片时间”读书的故事,并且记述了自己“三上”写作经历,大意是:钱思公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小令。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这两件事引出欧阳修的一段名言:“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欧阳修告诉宋公垂,他利用“三上”的“碎片时间”写文章,大概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20世纪80年代,我在研究忙人支配时间的特点和规律时发现,尽管“忙人”一年到头忙个不停,有时连节假日也不能休息,但就每天而言,在处理繁杂的事情之间总会有一些间歇。我把这些长短不一的“间歇”称作“缝隙时间”,也就是你所说的“碎片时间”。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空间的扩大和工作节奏的加快,“时间碎片化”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二、“碎片化时间”不是无法利用的“时间残渣”,而是一笔巨大财富

我给大学生算过一笔账:每周时间总和是168小时。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上课时间平均为5小时,一周25小时;从周一到周日,平均每天睡眠8小时,一周用去56小时;吃饭、午间休息、整理内务每天用去4小时,每周需要用去28小时。每周时间总和减去上课、睡眠、吃饭、午休和整理内务时间,净剩余59个小时。全年52周,剩余的“缝隙时间”为3068个小时。“缝隙时间”的利用率较高的是成立于1794年的“巴黎高师”。这所名校培养了物理、化学、文学、经济学等学科的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7位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的获得者。这所学校的一条经验是规定了铁的作息纪律:学生每天学习近14小时。我们不采用这一严格的标准,权且设定课余时间平均利用率为50%,其余时间从事体育锻炼和社会活动,那么,一年中可以有效利用的“缝隙时间”为1534个小时。这些时间如果用来读书,按照每小时平均阅读30页的速度计算,全年可阅读46020页,相当于153本平均每册300页的书籍。大学本科4年,阅读总量约为612本书;研究生3年,阅读总量约为459本书。由此可见,“缝隙时间”的确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三、时间碎片化不等于知识碎片化

碎片时间就像珍珠,没有主线,是散落的;用一条线穿起来,就成了珍珠项链。这条线就是总体读书计划。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叫作“积零为整”,也可以说是“碎片时间的利用”。

大学是你参加工作之前“专职学习”的阶段。硕士研究生3年,看似漫长,其实只有1095天、26280小时,实际可用于学习的时间并不算多。希望你在利用“碎片化时间”方面多作一些尝试,并与同学们作一些交流,共同提高碎片时间的利用率。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1月11日

据典型调查,2014年碎片时间阅读比例由上年的29%上升到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