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读点“没有用”的书
冯菲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2014年读了30多本书,还记了不少读书笔记。这些习惯应该坚持。
你在答卷中说:“有的时候自己喜欢读的书并不能对我的专业有什么帮助,或者说‘没有什么用’,但读起来能让人废寝忘食;有些时候一些所谓‘经典书目’却很难让人提起兴趣去读,经常读罢几页,便束之高阁了。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首先说经典。经典指的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历史筛选出来的有价值的著作。意大利新闻工作者、短篇小说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文中写道:“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个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为了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适当读点经典很有必要,何况有些经典著作是研究生学习、研究和撰写论文所必需的,即使提不起兴趣,也应该硬读。“读罢几页,便束之高阁”,纵然有许多理由,也不能算是最佳选择。
再说“没有什么用”的书。对于所谓的无用之书应加以区分:是真没用处,还是有用处但未被发现?是没有直接用处,还是直接、间接用处全没有?是眼下没有用处,还是永远不会有用处?2014年3月24日乐读网刊载了赵元波写的《外交官为什么要学习〈矿物学〉》一文,讲述外交官学习《矿物学》的故事。民国外交家顾维钧1904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国际法及外交学。顾维钧发现课程表上有一门必修课程《矿物学》,以为是学校弄错了。他跑到教务室去问教务长,教务长告诉他这是真的,根本没错。顾维钧说:“《矿物学》跟我们的专业相差十万八千里,不但没有用,而且还很枯燥,花费宝贵的时间去学习它,您不觉得这很浪费吗?”没想到教务长说了这样一句话:“把一门枯燥无味的《矿物学》学好,需要的是一个人的耐力。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呀!”原来学校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做事的耐心和毅力。对专修外交学的顾维钧来说,《矿物学》看似没用却有用。在经过一番区分之后,对于真没用、全没用、永远没用的书,不必去读;对于有潜在用处、间接用处以及将来有可能用得上的书,只要兴趣浓厚,可以尽情浏览,这就是学以备用。
许多人熟悉“仓储”这个词语。“仓”就是仓库,是存放、保管、储存物品的建筑物和场地;“储”就是储存、储备,表示收存以备使用。读一点暂时无用、看似无用的书,有利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仓库”,以备不时之需。我对中国特色“休闲学”的研究,就是一次“学以备用”的尝试。
2006年“五一”长假期间,新华社开辟了“长假与‘休闲学’”专栏,向受众推介休闲理念。这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对休闲学的学习和研究。当时,一些发达国家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不少人不知道闲下来的时间怎么度过,于是催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闲暇学”,后来有人翻译成“休闲学”。由于当时我国人均GDP只有几百美元,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较低,普遍推介“休闲学”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11年的发展,我国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老百姓有了“休闲需求”,向全社会推介“休闲学”的时机已经成熟。2006年“五一”长假前夕,新华社各编辑部紧急动员,从“休闲学”的角度切入,围绕闲暇时间与居民消费、闲暇时间与文化生活、闲暇时间与家庭亲情等主题,报道长假给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带来的诸多变化。这组稿件受到媒体和受众的欢迎,认为新华社推出“长假与‘休闲学’”系列稿件让人耳目一新。一些媒体认为“长假与‘休闲学’”专栏策划独到,以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公布为契机,引领了“休闲学”新闻报道的潮流。十多年前学习的知识派上了用场,这算不算是“学以备用”?
读点经典,读点有用的书,读点感兴趣但暂时没有用处的书,三者兼顾,你的知识积累会越来越雄厚,知识结构也会越来越合理。
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