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开始争辩,这是好事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总会觉得小孩子见识少、阅历浅、不成熟,又是自己生养的,于是形成了“大人说话小孩子听”的定论。许多父母不允许孩子与大人争辩,他们奉行“父母之命”的教义,认为孩子只能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是决不允许与父母拌嘴、争辩的,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实际上,随着孩子进入成长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被唤醒,开始与父母争辨,这种争辩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所谓争辩是指争论、辩论,是各执己见,互相辩论说理,这样做有利于思想沟通,父母和孩子可以通过争辩达成形成共识、解决问题。
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认为:“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允许孩子适当争辩,有助于孩子摆脱无方向状态,可以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处。同时,争执可以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对抗中他们感觉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示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们注意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
一位父亲表示很无奈:我自己是个教师,教学生从来不感到困难,但是教育女儿却不得要领。我女儿尽管聪明,但好动,很顽皮,总是惹我生气。我一生气就对她劈头盖脸地呵斥、责骂,从小学持续到初中。
有一次,女儿又被我骂了一顿。骂过之后,我看了女儿一眼,不禁大吃一惊,发现她竟满眼充满了恨意。我隐隐感觉到,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似乎出现了一些问题。果然,没过几天我帮女儿收拾房间,无意间发现了女儿的内心世界:“今天我又被爸爸骂了一顿,为什么总是这样?从小到大,我在他面前好像只会受尽侮辱,我似乎从来没有说话的权利。不管是什么事情,不分青红皂白,总认定这就是我的错,最终我就是那个挨骂的对象。那一刻,我觉得好恨,好恨这个家……”
看到女儿的内心独白,我意识到孩子大了,她也有自己应有的权利了。或许,我是应该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心理学家认为,争执可以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与父母争辩过程中,孩子会感觉自己受到重视,知道应该怎样表达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同时,争执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悟,正在试着走自己的路。争辩的胜利,无疑让孩子获得了一种快感和成就感,既让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她的意志力。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他回嘴、反驳、顶撞等。面对孩子的争辩,父母明智的做法就是给他争辩的权利,认真听取他的争辩。这样父母可以从孩子的争辩中了解他做出某种行为的背景、条件以及心理动机等,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同时,让孩子争辩,为父母树立了一面镜子。父母通过听取孩子的争辩,可以检验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说法是否在理。明智的父母不把自己的意志简单地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平等的氛围,允许孩子争辩。而在与孩子争辩过程中,父母应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不要简单地把孩子的争辩看做是对自己的不敬。
小贴士
1.孩子争辩意味着其能力的发展
孩子争辩的时候,往往是他最得意、最来劲、最高兴、最认真的时候。这样做对孩子是很有益处的。允许孩子这样做,还可以营造家庭的民主气氛,提高他各方面的能力,对孩子未来的生活也是大有好处的。
2.允许孩子争辩
父母应该树立一种观念,允许孩子争辩,这并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情。那种认为一旦允许孩子争辩,他就会不听话,不尊重自己,与自己为难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孩子与父母争辩,对双方都是很有好处的。
3.制定一定的规则
当然,孩子争辩是应该遵循规则的,也就是说,他不应该胡搅蛮缠、随心所欲,而是要在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争辩。假如孩子违反了争辩的规则,父母自然应该加以制止。当然,父母是规则的制定者,因此在制定规则时要从实际出发,合乎孩子的情况,合乎一般的道理,否则,这样的争辩就是不合理的。
4.给孩子说话的权利
对于许多父母而言,给孩子说话的权利并不能轻易做到。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往往是只能我说你听,哪里容得孩子争辩?所以,在给孩子争辩的权利时,父母需要克服自以为是、唯我是从、只准说是、不准说“不”的单向说教思维定势,而采用尊重孩子、鼓励争辩、勇于认错、善于双方交流的思维方式。
5.事后反思
假如孩子因叛逆思维而带来毫无理由的争辩,父母事后可以反思,到底是自己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还是孩子确实是在胡搅蛮缠。假如是前者,那父母需要反思自己,并做出改变;假如是后者,那可以仔细观察孩子做出这样行为背后的真实心理,了解之后予以相应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