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每一次机遇

抓住每一次机遇

刚过了春节,四川新津县农业局刚刚分配来的大学生陈育新突然提出辞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要求到农村去做专业户。这在小县城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陈育新原名叫刘永美,他有两个哥哥刘永言、刘永行,和一个弟弟刘永好,就是“言行美好”。刘家四兄弟在新津是出了名的有出息,四兄弟在前些年先后考进了大学,并都分配在不错的工厂和机关单位里。

老三突然要辞职,还是去当农民,这让所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县委书记钟广林打算亲自找这位全县第一个辞职的干部谈一次话。陈育新的态度很坚决,钟书记也不好太反对,最后语重心长地要求他:“小陈呀,你去了农村,广阔天地,要好好发挥你学到的知识,起码带富十个农户。”

陈育新的心思只有刘家四兄弟自己知道。这个血气方刚、在当地颇有见识的青年人早已不耐烦在暮气沉沉的事业机关里了此终生了,他们合计好了,要办一家电子工厂。

他们连第一个产品——双声道音响也研制出来了,偷偷拿到县里的商场门口一放,居然音响还不错。当时,在城市里根本不允许私人办企业,唯一的可能就是到农村里去办社队企业。

于是,商量的结果是,对无线电最精通的老三先辞职,到郊区的古家村办一个社队企业,其他三兄弟再分头辞职加入。当时,连工厂的名字都想好了,他们很崇拜大发明家爱迪生,他的公司叫做GE,刘家兄弟的工厂就叫“新异”。

陈育新背着铺盖进了古家村,几周后,拿着村里同意开办新异电子厂的报告到县里去审批,居然被一口拒绝。原因是“你们没有资金,没有工程师,瞎胡闹什么!”

办电子厂的路就这样莫名地被堵死了。陈育新号啕大哭,重病一场。但日子还是要过下去,四兄弟再合计,决定只能在农村生意里找出路子。当时,农田已经分包到户,农民生活渐渐好起来,养殖业开始露出发展的苗头。刘家兄弟觉得搞一个良种场一定不错。

就这样,日后将成为中国首富的刘家兄弟办起了平生第一个实业:育新良种场。那已经是1983年的秋天了,刘永言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一块手表,刘永行卖掉了自行车,四兄弟一共凑了一千多元钱,陈育新把自己家的房子改做了孵化室,他和妻子搬到了临近一个幼儿园的小单间里。

一个充满传奇和曲折的家族创业史就这样简陋地开始了。一年后,一个叫尹志国的人骗走了2000只小鸡,差点让良种场破产。幸好在这时,刘永言看到了一条新闻,朝鲜的金日成首相送给中国一批鹌鹑,报上说它是“会下金蛋的鸟”。

刘永言很是心动,听说附近的灌县有鹌鹑卖,便急急地赶去买回50只大鹌鹑和200个种蛋。因为他把钱都花光了,最后是扛着一大笼子鹌鹑和种蛋走了几十里路才回到新津。

说鹌鹑会下“金蛋”,是因为它的产蛋率高,一只雌鹌鹑几乎每天都可以下一个蛋。刘家兄弟一计算,平均下一个蛋的饲料成本大约是两到三分钱,而当时一个蛋可以卖到五到六分钱,利润差不多有一倍那么高。

而且,鹌鹑小,不占地方,容易大规模养殖。于是,他们把良种场的重点转到了鹌鹑的养殖上,四兄弟在农技和无线电上各有擅长,搞起事业又是一样的拚命,他们的良种场当然比别人要好不少。

为了提高产蛋率,陈育新和刘永好琢磨出了电孵技术,刘永行则每天背着鹌鹑蛋去新津附近的县镇兜售,因为每天走的路很多,使得他幼小时受过伤的左腿旧伤复发,最终落下了微瘸的后遗症。很快,他们在鹌鹑养殖上赚到了钱。到年底,刘家买了一台14英寸的彩电,让四乡邻里羡慕不已。

在新津,养鹌鹑渐成风尚,数年后,这里成了全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养殖户竟超过了10万人,刘家兄弟也掘到了他们的“第一桶金”。在鹌鹑养殖中,他们试验出了一个饲料配方,随着养殖户的日渐增多,饲料成了最紧俏的商品,刘家兄弟当即开出了一个饲料工厂,它被起名为“希望”,后来成为中国最大的饲料集团。

当时,整个成都地区,只有一家国营饲料工厂,在体制上根本不是刘家兄弟的对手,由鹌鹑饲料进而生产需要量最大的猪饲料,到1987年前后,刘家兄弟已经悄悄聚起了上千万元的资本。他们可能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靠产业发展完成千万级资本积累的家族。

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后来的只不过是食客而已。“四川刘氏四兄弟创业的故事”说明,四川刘氏四兄弟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我们不要只看到人家的富,更应当看到人家富的后面所付出的辛苦、智慧和冒险,看到人家是怎么抓机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