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大器晚成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这是《三字经》上的几句劝学警句,这里的苏明允就是宋代著名散文家苏洵。这几句话以苏洵读书历程中的一段发人深思的故事勉励少年珍惜时间,从小立志,早早发愤读书。
少年时的苏洵兴趣广泛,琴棋书画、骑马射箭,样样喜欢,读书反而并不太下工夫。他又喜欢交友,常结伴出游,因此美好的年华都用到玩乐上了,书却读得一知半解。
二十七岁那年,苏洵参加省试,榜上无名。这次失败使苏洵彻底清醒了,他回想过去的生活,感到时光无情,自己已快要步入而立之年,却一事无成,心里十分悔恨,决心从此发愤读书。
然而,他基础太差,虽然苦读一年,进步却不大。第二年他投考进士,再一次名落孙山。考场上的再次失败促使苏洵想了很多,他深深感到自己功底的确差得很远。
然而,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发愤,更加刻苦。他清理出自己过去所写的几百篇文章,毫不犹豫地燃火焚烧,以表示自己刻苦再学,从头开始的决心。
此后,苏洵每日早起晚睡,专心苦读,再不轻易动笔写文章,他不下百遍地诵读《论语》、《孟子》和韩愈的著作,边读边做笔记,从不太懂到体会清楚直至完全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和风格特点,毫不懈怠。
经过七八年持之以恒的努力,苏洵弄通了经典著作和百家学说,学业突飞猛进,也为日后的写作打下了深厚基础。他开始在家乡一带稍有名气,人人另眼相看。
但这时的苏洵依旧勤奋不辍,伏案钻研,有时远游求师就学,弥补自己的不足。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苏洵精通各家学说,博学多才,运笔自如。
他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散文,其中二十二篇首先由器重才学的欧阳修、韩琦等推荐给朝廷,被任为校书郎并参与《太常因革礼》的编撰工作,从此,朝廷上下,京城内外争相传阅,赞不绝口,一些文人学士也竞相仿效。苏洵终于晚学成材,名震于世,成了世人仰慕的文学家。
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同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
◆人生不论处在什么年龄段,发奋学习总会受益匪浅的。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