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敬亭拜师
柳敬亭,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泰州。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
柳敬亭是明代著名的说书艺人。本姓曹,名逢春,因逃难在外改名换姓。他离开家乡以后,四处流浪。一天,他躺在敬亭山下休息,绵长嫩绿的柳丝拂在他的身上。他想到自己悲惨的身世,慨然说:“我今天困在敬亭山下,柳树作伴,往后就叫柳敬亭得了。”从此,他就改叫柳敬亭了。栖身异乡的窘迫,使他饱尝了流浪的艰辛,常常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糊口谋生,他走街串巷,靠说故事混饭吃。可好景不长,没几天,他的日子就混不下去了。因为他的故事讲得平平,有钱人从不在街上听故事,穷人又没钱来听,因此听的人越来越少。他的饭碗眼看就要砸了,怎么办?自己又没有别的本事。为了靠它吃饭,柳敬亭决定拜师学艺。
他听说有一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在说书艺术方面颇有研究,就亲自去拜访。莫先生见他对说书艺术情深意笃,又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个人素质也不错,就决定收他这个弟子。莫后光先给柳敬亭讲了有关养气、定词、审音、辨物等有关知识,让柳敬亭在说书中练习体会,每过一段时间,莫后光到柳敬亭的书场去听一次,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在莫先生的严格要求和启发下,柳敬亭逐渐认识了说书艺术,并时刻以老师的教导为座右铭。说书虽只是一门小技术,但要摸透各种人物的性情,熟悉各地方的风俗习惯,善于描绘各种事物的情状,才能说得动听。于是他勤学苦练,仔细揣摩其中的奥妙和道理。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准备好了一个段子,来到了老师的住处,请求指点。他满以为自己的段子会令老师满意,甚至夸奖,可谁知老师却说:“你说书的功夫还不到家,听你说书,听众欢声笑语,说明你讲得内容太浅显了。”
起初,柳敬亭觉得老师的批评未免苛刻,可仔细一想,又觉得老师的意见十分中肯。自己的确还只是停留在为说书而说书这个水平上,还需要深入下去。又过了一个月,他带着改进的段子,再次去向老师请教。这一次,莫老师对他的表演基本肯定,说:“你说书说得差不多了,因为我看到听你说书的人,都正襟危坐,神色骤变,毛发竖起,翘着舌头放不下去。”并告诫他继续努力,戒骄戒躁,更上一层楼。柳敬亭带着老师的意见和希望,又重新练了一个月。这一个月,他没有满足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是努力克服弱点,争取有所创新,使自己的演技更上一层楼。当他又一次为老师表演时,老师十分惊奇他的进步速度,欣喜地对他说:“你已经完全掌握了说书技巧,你看东西时的目光,举手投足的姿态,话未出口,喜怒哀乐已全呈现出来。听众听你说书,好像身临其境一般,等说书结束,才神色惊恐,若有所失。这说明你的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凭着这样的技艺,走遍天下也没有什么能够难住你。”
柳敬亭不仅师承莫后光,而且还认真地向生活这个老师学习。为了使自己的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到各种环境中去体验生活,收集素材。由于他熟悉各种乡音土语,礼仪风尚,人物性貌,最后终于凭着自己的过硬本领,超过了当时曲艺界的名角儿,成为一代伟大的说书艺术家。
◆循序渐进地进步,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空谈,而是踏踏实实地走下去,终能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