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追根究底

戴震追根究底

戴震,字东原,一字慎修,号杲溪,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梁启超、胡适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戴震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思想家、数学家。

戴震小时候,到了十岁才会说话,但却十分聪明,而且勤奋好学。戴震会说话后,父亲就将他送入私塾启蒙。在私塾中他是最伶俐的一个,常常是过目成诵,每天都熟读长达几千字的文章。不仅能读,而且力求领会和理解,每有疑难,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一天,老师讲经书。讲完一章后就照本宣科地说:“这一章叫《经》,是孔子的话,是由曾子记述的。以下的十章叫《传》,是曾子的见解,由曾子的弟子写出来的。”戴震觉得老师的话他不理解,就问道:“老师,这些您怎么知道的呢?”老师理直气壮地答道:“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原以为这样回答问题就解决了。可没想到戴震又问道:“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呢?”“是南宋时的人。”

“那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时候的人呢?”

“当然是周朝人了。”

“周朝和宋朝之间隔了多少年呢?”

老师答道:“大约有两千多年了。”

“这两个朝代相距那么远,朱熹是根据什么得出结论的呢?”

老师被这种十岁刚初头的孩子问得无言以对,但他很佩服戴震这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精神。

戴震在青少年时期不仅读书很多,而且始终保持这种追根问底、无证不信的治学态度。即便是一个字,也要弄个清楚明白。开始,老师对戴震的疑问,总是带着肯定和欣赏的情绪解答。后来,老师见他没完没了地发问,于是将《说文解字》和其他字典介绍给他,让他自己去找答案。这一下子,戴震可找到百问不厌的老师了,工具书帮他解决了很多问题。

为了将书中的内容全部弄懂,戴震几乎整天泡在书堆里,渐渐地他发现书是个宝贝,里边有许多有用而又有趣的东西。几年过去了,戴震掌握了许多新知识,就开始进行比较研究,找最科学、最合理的解答,并且边阅读,边考证,边琢磨。后来他曾十分感谢地对段玉裁说:“一部书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而语言又是由文字组成的。所以读一部书,必须先扫除其中的文字障碍,才能掌握它的语言形式,掌握了语言形式,才能了解它的思想内容。宋代的理学家轻视语言文字之学,而要探索什么‘微言大义’,岂不是和抛弃了船只却想渡过长江大河,丢掉梯子却想登上百尺高楼一样吗?”

戴震正是本着读书务实的原则,陆续写出了《原善》、《孟子字义疏证》、《勾股割圆记》、《尔雅文字考》等著作,在探求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

◆戴震勤于思考,善于发问,敢于质疑,我们应学习戴震勤于思考问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