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不到啤酒以后
一列旅客列车风驰电掣,行驶在胶济线上。济南市郊区工业局长刘希凡和白云山农药厂技术员刘铭智也挤在这列车上。挤挤车子,吃点辛苦对他俩而言,根本算不了什么。想当初,他们办白云山农药厂,没日没夜地搞基建、进设备、跑原料、做试验、制成品、找销路,可谓是吃尽了苦头,总算把一个厂子办了起来。办得堂堂皇皇,像模像样。然而,好景不长,农药厂从开办之初就存在着的“三废”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前不久,市政府断然下令关闭了白云山农药厂。工厂关闭后,全厂400多名职工的出路何在呢?于是他俩费尽心机要使工厂转产,要为工人寻找门路。为此,他们已辗转各地,几乎天天和火车、汽车打交道,结果还是一筹莫展。
在拥挤的列车上,两人还在反复地商议着。刘智铭提出了转产问题,他说:“生产胶底鞋,本低利厚,是个好行当。”
刘希凡摇摇头:“生产胶鞋的厂越来越多了,市场已呈饱和状态。”
来到青岛,市场繁荣,商业兴隆,但却没有老刘和小刘的门路可走。
他们垂头丧气地来到一家饭店。老刘随口喊道:“来两瓶青岛啤酒!”
服务员抱歉地说:“对不起,青岛啤酒十分紧缺,本店没有供应。”
奇怪,身在青岛,居然喝不到青岛啤酒,岂非咄咄怪事?但这个“怪事”使老刘和小刘同时转到了一个念头:转业生产啤酒不是很好的门路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啤酒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前途十分广阔!
老刘、小刘回到济南后,就投入了转产啤酒的紧张工作。经过8个月的艰苦创业,终于生产出“白雪”和“北冰洋”啤酒。投产不到一年,就在全国啤酒评比会上夺标争胜,创了名牌。1984年,生产量达到1800吨,成了顾客欢迎的畅销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