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学而好古,敏以求之》人生国学智慧全集

学而好古,敏以求之

南怀瑾先生说:讲到孔子的好古,我们今天就更警觉到问题的严重。孔子说自己不是天生就知道的,只是他有一副好古的精神。我们今天讲复兴中华文化也好,保存中华文化也好,为后代着想也好,怎样好古呢?就是承受传统文化后,运用智慧,敏捷而勤奋地反省研究。再“敏以求之”,这才是认真的工作。孔子在这里这样说,表示他的成就,都从力学而来。这是他谦虚的话,也是他老实的话。任何天才,不加上力学是没有用的,有很多人很聪明,但聪明的人往往不大肯力学,作学问不踏实,不能“敏以求之”,因此学问都是虚的。所以孔子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学问、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要“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求就不行。

孔子自谦说自己“我非生而知之”,只是有一般人“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的确是“敏而好学”的,为了学习,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并说,自己的休息,是在坟墓。可见孔子坚持终身学习,学习一生,学习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做学问,就是他的人生追求。

孔子自称自己“敏而好古”,就是说,喜欢钻研古代的学问思想,以史为鉴,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所以,他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他对古代知识的学习绝不是死读书,也不是照搬拿来而用的,而是创造性的学习,学无常法,头脑灵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正因他的这种学习,他才能创造性地创立起自己的儒家学说。对于古代社会,尤其是周朝的礼制,孔子是十分推崇的,而且尽力整理出来,以供后人学习。不是薄古厚今,但孔子对古代的礼制的确很推崇,主张沿袭学习,自己一生也坚持着“克己复礼”,不仅如此,在匡正时风上,孔子从教书育人的角度,一直做着自己的努力。

对于礼,孔子十分重视的,认为是一个人道理精神的外化表现,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据说,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

“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或长辈面前,走路要“趋”,低着头,就这样走过去。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于是低着头“趋”步走。孔子却叫住了他,问:“站住!今天学诗了吗?”

“没有。”

“不学诗何以言?”(是说:不学诗,你怎么能做善于说话呢?)

“是。”

于是,孔鲤退下去学诗了。

又有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

孔鲤又“趋而过庭”。

孔子又叫住他,说:“站住!学礼了吗?”

“还没有。”

“不学礼何以立?”(不学礼,你怎么能好好地做人呢?)

“是。”

于是,退下去学礼了。

从这里,我们看出孔子坚持奉行的诗礼之教,既做到了克己复礼,又以此严格要求自己的后代和弟子们。

孔子的学习,不只是向书本学,还要向他人学习,所谓“有教无类”,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无常师,择善而从。上至大哲学家老子,下到七八岁的幼童,孔子都能做到虚心求教,积极学习。真正做到了谦卑处下,虚怀若谷。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着名将领,小时候家里很穷,没读什么书。一次,孙权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如今执掌大权,应加强学习,这样于己有益。”吕蒙答道:“军中事多,无暇读书。”孙权说:“我难道是让你们去当经学博士吗?不过是让你们多读些书以增长见识而已。要说事多,你们难道比我的事还多吗?我自幼熟读《诗》《书》《左传》《国语》,只不读《易》。执掌朝政出来,经常看《史记》《汉书》等史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和兵法,自以为大有收益。你们二人都是很聪明的人,只要肯学习,必会有所得,为何不这样做呢?孔子说过:‘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汉光武帝刘秀当兵马之劳,仍手不释卷。曹孟德也称老而好学。你们为何不激励自己,发奋读书呢?”从此,吕蒙坚持学习,所读之书,比一般书生还多。后鲁肃接替周瑜任都督,与吕蒙交谈,学识不及吕蒙,鲁肃叹道:“我以为大弟只有武略,不料今日学识如此渊博,再也不是昔日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