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难得糊涂是境界》人生国学智慧全集

难得糊涂是境界

南怀瑾先生说:清朝名士郑板桥,说过几句很了不起的话:“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绝顶聪明的人,不是故意装糊涂,而是把自己性格中聪明的锋芒收敛起来,而转进糊涂,这就更难了。下一句话说待人接物,遇事退一步,把利益权位都让给人家,心里很舒服,并不希望人家事后报答,只要当时心里舒服就好。

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境界,也是一种最大的个人修养。古代的有道之人,在不遇时,就“潜居抱道,以待其时”,如潜龙伏渊,韬光养晦,不显山露水;一旦有机可乘,才施展身手,建功立业,显身扬名。而当他功成名就之后,又明白功高震主,懂得示弱守拙之道,有识之士往往选择急流勇退,以明哲保身,保全名节。无论穷通,都不会张扬凌厉。明白中道中庸为人处事。

据说,“难得糊涂”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到这里观看古代书法,看这里风景秀丽,一时流连忘返。

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一所山间茅屋。这家农舍的主人,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而且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

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在砚背上。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上还有许多空白,板桥让老先生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板桥一看,大惊。方知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他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报也。”

老人为什么自命“糊涂老人”?当然是对于官场和人世的风云已经看遍,有所悟而感发命名的。他以糊涂自命,也以糊涂自修。此情此景,让大才子郑板桥深有感悟,于是,灵感所至,写出千古名言。

只有经过生活的阅历,经过人世的风雨,对人情世故有所体验和感悟,方知人生之艰,为人之难。而要想完成一个人,做一个好人,则更是难上加难。面对世间的纷繁万象,一个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保持独立人格和节操,同时又能保全自己,免遭不必要的祸患?这就是一门值得学习的学问了。而这个学问书本上没有,别人告诉你,如果没有切身体验,也是学习不来的。所以,只有自己用心地生活,用心地感受。

不是你努力,你有才华,就一定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一定能够成功。一个人的成功,当然能力是基础,但更要别人的支持和机缘的际会。如果你有才有德,即便就是怀才不遇,没人支持,也没有机会,不要牢骚抱怨,不要仇恨生活和社会,或许原因不在此,而在于你的修养和为人处世能力的欠缺。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就是说的通晓人情世故的重要性,而学问本身,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在于此。无论你学识有多高,人品有多好,但为人处世不讲方法,不懂圆融,很可能会为你前进的道路制造很多的障碍。

另外一方面,一个人有了成绩,懂得节制自己,不得意忘形,而是注意守柔示弱,不到时机,不表现出自己的野心,不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和虚荣心,同时保护自己,这个修养也十分重要。否则,成功也很快被人打压下去。世情人心险恶之一面,也不能不清楚。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春秋时代的宁武子,是卫国有名的大夫。此人经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朝代完全不同,宁武子却安然地做卫国的两朝元老,可以说算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了。

开始,并没看出他有多大的本事,多高的智慧,只是当国家政治上了正轨,他的智慧、能力、才具发挥出来。

但是有趣的是,到了卫成公时,政治、社会等都进入混乱状态,情况也十分险恶,但宁武子还在朝,并参加了这个政治斗争,自己也没受到多大的影响。

那么,他是凭什么,这样保持稳立不倒呢?简直是个“不倒翁”啊。原因是,他在“邦无道”时,故意表现得十分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无知似的。这样,别人认为他没有野心,也没有什么本事,起不到什么大事,危害不到自己,所以,不对他加以陷害。所以,他能够保全生命,安而无危,但仍不失自己应有的位置。能做到这一点,真是了不起啊。

所以,今天看来,他可不是一个安于现状,苟且偷生之小人,也不是一个笨才,而是拥有生存的智慧。就是今天所说的“会干”。邦有道时,他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一展身手,做出应有贡献;邦无道时,他韬光养晦,隐藏锋芒,保全实力,假装糊涂,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所以,在客观上,他不仅保全了实力,而且也以自己的行动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并不是碌碌无为中混日子的。实际对于国家,还是做了事的。所以,孔子给他下了一个断语:“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是说像宁武子那种聪明才智的表现,有的人还可做到,但处于乱世那种愚笨的表演,就难以做到了。可见是一种极高的智慧了。

同难容易共享难,创业时期,往往可以同甘共苦,但到创下基业时,一同享乐就变得格外困难。而且,往往是功高震主,功高遭妒,历朝历代都难免此种现象,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规律。究其原因,也许源于人性中自私的一面。而正因为如此,聪明人能看到人性的这个劣根性,从而在言行上加以注意,以免功高遭妒,遭恨,给自己带来祸患。

但人都是爱慕虚荣的,一般人很难控制自己,做到得意不忘形难,做到急流勇退更难。所以这就不仅需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更需要非凡的修养和智慧了。历史上的那些善于保护自己,懂得功成身退的人,都显示出比一般人都高的智慧。比如范蠡,功成泛于江河,选择悠然自由的生活;张良帮刘邦打下江山后,就选择辞官回乡;郭子仪和曾国藩屡建奇功,但小心谨慎,如履薄冰,谦退为上,明哲保身,以持盈保泰为人生宗旨,都体现出一种看透名利,不贪恋富贵,善于糊涂之道,以保全名节为上的高超智慧和深厚的个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