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上计称王,下计成贼

釜底抽薪·上计称王,下计成贼

大业九年(613),隋礼部尚书、楚国公杨玄感为炀帝的征辽(辽指高丽,即今之朝鲜)大军督运粮草,决定趁机造反,他将自己的刎颈之交李密找来充当军师,先问造反方略。李密对他说:“我有上中下三条计策,任凭楚公选择。现在天子出征高丽,大军已深入敌境,距离幽州(今北京西南)有千里之遥,且南有大海阻隔,北有胡戎之患,天子身处夹缝之中,照理说应是凶多吉少。楚公若率兵长驱入蓟(今北京西南),正是出其不意,可一举扼住天子咽喉。那时天子的处境必然是前有高丽,后无退路,最多能坚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就会粮食耗尽,三军大闹饥荒。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楚公举麾一招,天子的征辽大军必将不战而降,所谓弹指而得天下,堪称上上之策。中策宜先取关中。关中四面有雄关天险,利于防守,又土地肥沃,民多粮丰,经济上有天府之实,其次军事力量薄弱。关中虽有卫玄坐镇,但他独立难支,易被攻克。为今之计当从黎阳(今河南浚县)兼程西进,过城不攻,争取早日控制关中。关中在手,就等于掌握了百战百胜的优势,天子即使火速回国,也因襟带已失,无险可守,再难扭转乾坤。如果随近取便,先攻东都,自然是下下之策,因为唐祎已奔告洛阳,樊子盖必定已加强防守,攻城不可能轻易得手,相反会耽误大量时间。在东都稽留太久,难免有夜长梦多之嫌,成败胜负也相应地很难预料,所以此计最不可取。”杨玄感听了李密的分析,却推出了一个与李密的计划完全相反的结论,他说:“你刚才所说的下计其实正是上上之策。现今百官家属统统集中在东都洛阳,如果舍之不取,怎能取得震撼人心的效果呢?再说一律过城不攻,又何以立名示威?”李密见杨玄感执意将下策当上计,只有在心里叹气的份。结果杨玄感久攻东都不下,官军却已从四面八方赶来增援,致使形势急转直下,杨玄感先败于洛阳城外,接着又在西进途中犯了一次同样的错误,即留攻弘农宫(炀帝行宫,在今河南陕县),给了宇文述等追踪官军以充分的决战时间,终于在董杜原(今陕西潼关县东)一战中满盘皆输,了结了君临天下的梦想。(《隋书-李密传》、《隋书·杨玄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