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起义(168年4月~1644年月)》真实记录与故事

明末农民起义(168年4月~1644年月)

明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明朝末年,在太湖湖畔、贵州山岭、中原大地、东南沿海一带,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其中以徐鸿儒领导的农民起义声势较大,1622年在山东郓城卞家屯起义后,很快就攻占邹县。各地农民纷纷响应,队伍扩大至十万余人。明朝廷恐慌,急忙纠合地主团练进行反扑,农民军坚守邹县城。后因叛徒高尚斌等出卖,徐鸿儒被捕就义,起义归于失败;但不到三年,一场倾覆明王朝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终于在陕北爆发。

明天启七年(1627年)春,陕西白水县农民王二组织饥民举行起义。崇祯元年(1628年),陕北各地农民群起响应。王嘉胤起于府谷,王左挂起于宜川,高迎祥起于安塞,王大梁起于汉南等,出现了十三家七十二营的众多起义队伍,最后形成了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大起义。

李自成1629年参加安塞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1634年起义军纷纷由陕西、山西进入河南,明朝廷急忙提升陕督洪承畴为兵部尚书,采取了“步步拦击”和重兵“围剿”的策略,妄图把农民军消灭在河南境内。为了粉碎明军的围攻,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军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首领聚会于河南荥阳,共同商讨对敌作战的办法。在会上,高迎祥部下、年轻的闯将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向”联合作战方案。各路领袖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四路出兵反击明军的围剿。东路军由高迎祥、李自成等组成,进攻安徽;西路军由“混十万”、“横天王”等部组成,向陕西进发;南路军由贺一龙、贺锦等部组成,向湖广、四川进军;北路军由罗汝才、惠登相等部组成,迎击河南官兵;另有马守应、九条龙等部四出策应。

荥阳大会之后,“闯王”高迎祥率起义军主力分三路向东进军,连破固始、霍丘等州县,接着攻克安徽凤阳。此后,高迎祥、李自成又率军经河南,转战于陕甘一带。1636年,高迎祥率部在陕西盩厔(今陕西周至)战斗中受挫,不幸牺牲,起义军一致推举李自成为“闯王”。李自成率军经湖北进入河南,声势更加壮大。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李自成起义军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建立新政权,改襄阳为襄京,自称“新顺王”。接着起义军集中优势兵力攻破潼关,进占关中重镇西安。次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西京,建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起义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连克太原、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诸城,直逼京师(今北京)。三月十九日凌晨,起义军攻进京师内城,明崇祯皇帝在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内)自缢而死,明王朝终于被推翻。

李自成铸造的铜印

李自成铸造的钱币“永昌通宝”

张献忠的“西王之宝”玉玺

张献忠铸造的钱币“西王赏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