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东西两部远征(1866年10月~1868年8月)》真实记录与故事

捻军东西两部远征(1866年10月~1868年8月)

1866年(清同治五年)10月至1868年(同治七年)8月,捻军一分为二,梁王张宗禹等率西捻军西进陕甘,遵王赖文光等率东捻军与清军周旋于中原,直至两军分别失败。

1866年10月20日,赖文光率东捻军2万余人由河南中牟返回山东,拟攻破清军运河防线,进入较为富庶的地区。但在郓城东北的袁家口等地数次抢渡,均未成功。12月初放弃原计划,回经河南于12月下旬进入湖北,拟入川向西捻军靠拢。清钦差大臣李鸿章调集10万大军于河南、湖北,企图将东捻军消灭于鄂东地区。1867年1月,东捻军在安陆(今湖北钟祥)罗家集、德安(今湖北安陆)杨家河连败湘、淮军,歼敌数千人。2月,在京山尹漋河先胜后败,折损将士1.8万余人,特别是数次抢渡汉水不成,使入川、陕的计划受阻。从2月下旬至6月上旬,东捻军转战于河南、湖北,伺机西进,均被堵截,不得不放弃原定计划,再入山东,6月13日在东平戴家庙一带突破运河防线,进入运河东部地区。李鸿章采取“扼地兜剿”方针,重兵布防黄河、运河、胶莱河、六塘河。东捻军左冲右突,虽于8月中旬突破胶莱河防线,但仍陷于清军河防包围圈中,无法发挥流动作战的长处,越战越被动。1868年初,东捻军于江苏沭阳南突破六塘河防线南下。1月5日在扬州瓦窑铺被淮军击败,赖文光被俘,后遇害。

西捻军3万余众,以“前进陕甘,连结回众”,建立新基地为目标,于1866年11月上旬由河南进入陕西华阴县境。1867年1月23日,在西安东郊十里坡设伏,大败尾追的湘军。随后围攻西安月余未下,遂沿渭河南岸西走,3月下旬在郿县(今陕西眉县)以西渡过渭河,与回民军取得联系。此后,两军配合,转战渭水南北,挫败了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聚歼捻军于渭河以北,泾、洛两水之间的企图,于10月下旬在白水一带突破清军防线,进入陕北地区。12月,张宗禹获知东捻军在山东处境艰危,遂率所部于壶口一带抢渡黄河进入山西,先佯作进攻太原,再转兵南下,于1868年1月初进至河南济源城下,旋向东北方向突进,下旬渡过漳河,进入直隶(今河北)境内,2月进至保定、满城一带。清朝廷急命恭亲王奕訢为大将军,调集重兵围追堵截西捻军。此时,东捻军已覆灭,西捻军孤军转战,进失所倚,退失所归,行动盲目。4月底,南下山东,陷于清军河防围困之中,在方圆六七百里范围内,北冲南突,数次抢渡运河不成。最后,重蹈东捻军覆辙,8月中,在山东荏平徒骇河边全军覆没,张宗禹不知所踪。捻军起义至此结束。

捻军使用过的螺号

捻军使用过的手枪

太平天国失败后,遵王赖文光率东捻军坚持斗争达数年之久。一868年一月,赖文光率捻军残部败于扬州东北,英勇就义。图为清廷记录的赖文光的“供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