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形势(94年)》真实记录与故事

五代十国形势(94年)

唐廷流亡后,中国政治失去中心,呈分裂割据局面。中原地区从907至960年间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五代。南方则出现九个或并列或相续的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加上后周时北方的北汉,合称十国。十国与五代并存,史称五代十国时期。

黄巢起义被镇压后,大批新起藩镇借机拥兵自重,并在迭相吞噬、激烈相攻中扩大各自势力。至唐天祐二年(905年),梁王朱温先后兼并20余藩镇,据地60余州,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此时,北方罗绍威据魏博(今河北大名东北),王榕据镇冀(今河北正定),刘守光据幽州(今北京),李克用据河东(今山西太原南),李茂贞据凤翔(今属陕西),形成诸强藩称雄之势。四年,朱温代唐称帝建后梁时,四方藩镇亦纷纷称王称帝。

907年,朱温取代唐帝,建立梁政权,都汴州并更名开封府(东京),原东都洛阳改为西都。

895至907年,晋王李存勖兴兵攻后梁。923年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北)称帝,是为庄宗,国号唐,史称后唐。后,唐军奇袭开封,后梁亡。李存勖从开封迁都洛阳。

936年,后唐末帝李从珂与石敬瑭交战,石敬瑭在契丹援助下攻克洛阳,灭后唐,建立晋,年号天福,次年将都城迁开封。石敬瑭称帝后,将北方燕云十六州之地(相当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至山西大同一带)割给契丹,中原失去了防御屏障,燕云地区遂成为契丹向中原扩展的基地。后晋末帝石重贵继位后,契丹攻后晋,947年,开封失陷,后晋亡,契丹改称辽。

开运三年(946年)十二月,契丹入主开封后,纵兵劫掠,激起民愤,数月间各地义军纷起,辽帝被迫北还。四年(947年)二月,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乱在太原称帝。随后统兵南下,进占开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乾祐三年(950年),出镇邺都的后汉枢密使郭威,引兵南下,攻入开封,后汉亡。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即帝位,改国号为周,都开封。郭威在位期间,讨平叛乱,革除积弊,励精图治,中原混乱局面开始改变。显德二年(955年),后周世宗柴荣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六年,柴荣病故。七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

唐亡后,南方割据势力亦先后自立为国:淮南杨行密称吴,两浙、苏南钱镠称吴越,湖南马殷称楚,西川王建称蜀,福建王审知称闽,岭南刘隐称南汉。在中原战事不断,王朝更迭影响下,南方诸国间有内部残杀夺权和相攻兼并的战争。南方九国中,前蜀与后蜀大至前后衔接,吴与南唐前后相承。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王建据蜀地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都成都。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庄宗李存勖派兵灭前蜀。长兴四年(933年),后唐封孟知祥为蜀王,次年孟知祥称帝,重建蜀国,史称后蜀。乾德三年(965年)为宋所灭。

唐天复二年(902年),淮南杨行密受唐封为吴王,都江都(今江苏扬州),传四主。顺义七年(927年)行密子杨溥称帝,国号吴。

天祚三年(937年),权臣徐知诰废吴帝杨溥,自称帝,改姓名李昪,改国号唐,史称南唐,都江宁(今江苏南京)。保大三年(945年)昪子李璟派兵攻灭内乱中的闽国。九年,南唐出兵灭楚。交泰元年(958年)李璟去年号,称臣于后周。开宝八年(975年)宋军破江宁,南唐亡。

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吴越国据江浙十余州县,国土狭小。吴越国世代交结中原朝廷,借以牵制吴和南唐。八十余年吴越地相对安定。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俶纳地入朝,吴越亡。

开平三年(909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审知统治闽地近三十年,境内富实安定。保大三年(945年),闽为南唐所灭。

开平元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在长沙建宫殿,专制一方。保大九年,楚为南唐所灭。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岭南道节度使刘隐弟刘岩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都兴王府(今广东广州)。开宝四年(971年),为宋所灭。

同光二年(924年),后唐封大将高季兴为南平王,驻江陵。南平仅占荆、归、峡(今湖北江陵、秭归、宜昌)三州,实力最弱。建隆四年(963年),为宋所灭。

广顺元年(951年),当郭威灭后汉称帝北周时,刘知远弟刘崇占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都太原(今山西太原南)。汉统治者结辽为援,守境割据。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郭威重兵攻克太原,北汉亡。

五代简表

十国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