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街满族秧歌 堪称全国第一绝-乌拉街历史文化

乌拉街满族秧歌 堪称全国第一绝

有清一代,不仅八旗满洲无秧歌可谈,就连整个“旗人”也无秧歌可论。原因是,在封建制度的制约和束缚下,八旗子弟是个被封建制度禁锢的民族社会群体。东北二人转,就更不允许了!清末民初时期,随着封建王朝的解体,满人的汉化,人们才逐渐地从封建牢笼中解脱出来。到了民国时期,在汉文化的冲击和熏陶感祭下,满人才融入了大千世界,加入了以汉人为主的东北“地秧歌”行列之中。因为当年的东北“地秧歌”完全是男性化的,所以需有一半人反串成女性打扮,额外有沙公子、傻柱子、老鞑子三位元代蒙古人的扮饰者。这种秧歌,史称“封建秧歌”。这类封建秧歌,一直延续到1977年之前,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在公主岭市举办“革命秧歌舞培训班”,终告结束。

省培训班结束后,由参加培训归来的县文化馆业务干部尹郁山(反串为女演员)和常明茹(反串为男演员)二人,继而在永吉五中大礼堂为全县培训了秧歌队队员,当时是每个公社需派一男一女参加培训(多数是学校音乐、体育教师)。事后,由于尹郁山家在乌拉街镇内,所以又主教了北兰、万家、公拉玛三村秧歌队,其中万家秧歌队又赴县城口前作了汇报表演。当年教的扇式技巧,如今也都保留下来了。

乌拉街满族秧歌创作始因:1985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待富育光、尹郁山、王宏刚等人录制完韩屯关氏修谱和祭祀内容之后,在傅英仁(时任黑龙江省宁安县文化馆馆员)的倡导下,尹郁山的配合下,村党支部书记关忠煜(全国人大满族代表)支持下,经过傅、尹二人的共同琢磨后,首创了前所未有的满族秧歌。秧歌头是胡伯信,女领队的是万翠玲,男领队的是滕玉江。

事后,于1988年8月24日为在乌拉街中心小学校举办的永吉县首届满族“莫勒真”运动会开幕式进行了首次对公众展演。1989年9月5日,由尹郁山组织和再编导为永吉县第二届全民体育运动大会开幕式进行展演。

今天的乌拉街满族秧歌队,是在韩屯村满族秧歌队解体七年后,又重新复活和再次改编而形成的,见证者是尹郁山和杨玉范二人。当初的秧歌头是赵明太,女领队的是金花,男领队的是李勇,主编者是杨玉范,参编者是杨玉松。

最初的设计是女演员头饰是架子头,内穿旗袍,外套坎肩,脚穿绣花鞋。男演员头饰是戴翎的三品吉服冠,短衫短裤,外套坎肩,脚穿战靴。步法是吉祥步、马步、矮子步、蹲跳步、碎步、踏步、鹰步。内容事象是行进、打马(出征)、逗鹰(放鹰)、求婚、清安。既有“萨满舞”形制,也有清宫“莽式空齐舞”形制。选用的曲牌是“朝天子”和“满江红”。乐件是唢呐、鼓、锣、钹。

自2006年至今,该队先后应邀参加了辽宁抚顺、黑龙江阿城、北京西红门全国满族秧歌大赛,均获得了唯一的创作奖。此外,还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展演、全市历届秧歌大赛,并为冬运会或个体企业开业庆典应邀表演。

就全国满族秧歌而言,除乌拉街秧歌着实具有满族特色以外,其余省份的秧歌队,只是停留在服饰包装方面而已,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无创意和无新意。确切地说,是“地秧歌”而不是“满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