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九子泉声》的诗词与文章

九子泉声

九华十景之一。小天柱峰的东侧,有一九子岩,又称九子峰。峰壁是一整块光滑的岩石,峰顶上列有九块巨石,从远处望去如同九子,回环向背,有如顽童一起嬉戏。岩下有一泉,名七布泉,又曰七布潭。泉水顺着一条条石缝奔流直泻,泉声雷鸣,震荡山谷,如同七条银色的缎练散落在岩谷之中,溅起迷雾般的晶莹水珠,然后缓缓流入濂溪。从双溪至九子岩领略其壮观景色,远远望去九子岩顶的顽童嬉戏瞬息之间“正”聆听那脚下哗哗的泉流声。两景合一,故称九子听泉。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巍峨的山峦美景,还可见到许多惟妙惟肖的岩石,如九子岩下的斗鸡石、三斧石等。

〔古诗文赏析〕 九子泉声 清·周赟



泉, 泉,

滴沥, 澄鲜。

透沙石, 涤云烟。

一瓢饮处, 九子岩前。

雪飞千尺练, 冰裂七条弦。

夜静远闻莲漏, 雨余怒作涛喧。

鹤露松风声许和, 高山流水调相连。

辟世枕之为吾洗耳, 大旱用汝代龙行天。

万古源头活水来不竭, 银河一泻到海茫无边。



这是一首绝妙的宝塔状诗,从一字到九字自上而下分行排列,恰似两条瀑布自天而降,饶有风味。读其内容,描写用语亦佳,不象有些文字游戏诗的拼凑与无聊。

“泉,泉,滴沥,澄鲜。透沙石,涤云烟。一瓢饮处,九子岩前。”开头几句,如特写镜头,从泉的源头写起,逐步向下推移。先是滴沥空明的大特写,再推远一些,写它透过烟云沙石显得更加洁净,再点明它的位置,实际上是一个全景镜头。如果说这几句全部采用实写,那么“雪飞千尺练”以下六句便是采用各种比喻来写九子泉的形象、色彩及声音韵味。“雪飞千尺练”写视觉色彩。自上而下,泉如千尺白练飞下;“冰裂七条弦”,说泉水从七条如冰裂的石缝中倾泻而下,有如七条丝弦。这是视觉,又包含有听觉因素。丝弦有优美动人的声音,而飞泉也自有其美妙的音响。“夜静远闻莲漏,雨余怒作涛喧。”在风和夜静之时,那泉水声音远远听去象滴漏声,而在大雨过后,其声音便如惊涛怒吼。这两句,着重听觉感受的描写。接着,诗人似乎嫌听觉感受描写未能尽意,便又补足两句:“鹤露松风声许和,高山流水调相连”。仙鹤在高鸣,与松涛声、风声混杂在一起。鹤露,据《风土记》载:“鸣鹤戒露,此鸟性警,至八月露降,流于草叶上,滴滴有声,则高鸣相警。”在宁静的夜晚,听鹤鸣松风声的唱和,也许是别具情趣的。高山流水之音,令人想起钟子期与伯牙之典。伯牙善奏,惟钟子期知音,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如今,听此自然界的声音,便如听仙乐,似听伯牙在演奏一般。“辟世枕之为吾洗耳,大旱用汝代龙行天。万古源头活水来不竭,银河一泻到海茫无边”。隐居此泉之畔,泉声足以为吾洗耳清心,消除世俗杂念;遇大旱天气,此泉仍不枯竭,可以取代龙王,替天行道。其源远流长,万古不竭,如银河自天而降直至大海,茫茫未有边际。

作者周赟曾主修《九华山志》,对九华十景了如指掌,颇能道得其景物佳处妙处,往往诗写得也很出色。此诗的形式与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足见他的多才多艺,胆识过人。

(周家群)



〔现代散文〕 九子峰离九华街很远,即使站在东峰之巅亦难看到它的真面目。游人慕羡其景,当在下山以后,从青阳城往南,翻过拾宝岩,然后沿着濂溪往东南走,越走越会感到风光绮丽,景色迷人。青猿峰、滴翠峰、碧云峰等扑面而来,使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特别是九子岩旁的芙蓉峰,在云雾中忽隐忽现,瞬息之间变化万端的景致,更使人神往。要是在春夏之交时节,远远就可以听到哗哗的流水声,看到七瀑飞流的壮丽景色。

九子峰的峰壁是一整块的光滑岩石,左右峰峦迤逦屏立,似千寻城垣。九子峰则象巍然兀起的城头碉堡。上峰顶只有峰下双溪寺一条山路,双溪寺似城下关隘。

双溪寺背山面水,寺房岩石下有“洁泉”,其泉水清澈照人,细流涓涓。双溪水横流寺前,滔滔汩汩注入青通大河。寺后岩石林立。从岩石间走过僧人培植的药圃、茶园、穿过果林、竹林,沿小路越向上路越窄,有的地方,台阶只有几寸宽,象绳梯一样垂挂在岩壁上,陡险异常。耳边刮来阵阵山风,仿佛是两腋生风。上峰顶,翻过状如金鸡的斗鸡岩,转过一庙殿来到谷口,但见这里四面峭壁如垣墙,古木遮空,云雾拥绕,宛如一个烟霞幽谷。一块光滑微倾的巨大岩石,铺于谷口出水处,下有深涧,名为垂云涧。听落涧泉声,浙浙沥沥,如拨丝弦,似抛珠弄玉,清脆悦耳。大雨过后,谷口垂云瀑布,飞流而下,涧底银花四溅,如布雾露。上下云水一色,“飞瀑奔崖色皎然,飘空上下势相连”,十分壮观。附近还有七布泉,每当 一番骤雨之后,泉流飞鸣而下,一条瀑布辗转为七折,似七匹白练垂空。群山如壁,万壑奔流,山岳欢腾,令人惊心动魄。

山顶幽谷内,有一石雕古塔,塔前还有一尊石佛、一头石狮,乃为唐宋遗物。石狮总是成双对称的,此处石狮何以孑然一躯? 于是,有人说它的同伴乘云驾雾,从垂云涧顺流而下,又沿溪水上七布泉,到狮子峰去了,狮子峰不是有状如狮子的怪石吗?

九子峰顶上有九块岩石,大如猛虎,小似婴儿,近前细看,又似婴儿偎倚母亲周围。九子峰名,乃至昔日九子山名,皆因此岩得名。东北不远处,有“三斧岩”岩上象有斧劈痕迹,传说是程咬金三斧头砍出的,又传为沉香劈山救母的“试斧处”,还传是大禹治水时,为了疏通水道而劈留的遗迹。绕过三斧岩,就是滴翠峰下的透碧岩,双峰山下的清隐岩。此处因宋代隐士陈岩隐居而得名,至今山上仍留有明代刘世疏亲笔石刻“清隐岩”三字。附近,还有三游洞、十丈洞等名胜可游。

(个竹)



〔民间文学〕 在九华山七布潭附近,人们可以看到一块“三斧石”,又叫三斧岩。

传说很久以前,九华山七布潭连年涨水,泛滥成灾,山下的老百姓常常受到水灾的威胁。

这天,有个叫石磊的小伙子,来到九子岩砍柴,路过七布潭,忽然潭里旋起一阵大风,把他吹得昏头转向。他赶紧躲向一棵古树后面。两眼死死盯着七布潭。风越刮越大,潭中鼓起一股水柱,水柱在半空中向两边一分,接着有一条白霞从潭中腾起,白霞中露出一个凶神恶煞的怪头。只见那怪物将嘴一张,顿时一股大水冲向山下。啊!原来是这个劣畜干的!

石磊回到村里,把所见的情况告诉了村民,大家纷纷想办法。一个老农说:“有个叫大禹的,能治水治妖,但就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他。”石磊听了,急忙说:“只要有大禹,我一定要找到他,非治服这个凶神不可。”

石磊带着干粮上路了,他走哇,走哇,不知走过了多少路,踏过了多少桥,淌过了多少河,翻过了多少山。

这天,正碰上大水,他险些被淹死。一个彪形大汉路过这里,把他救了起来,这大汉身大力强,两腮长长的胡须,身上背着一把大斧,这斧子足有360斤开外,大汉问石磊:“你是外地人,到这里来干什么?”石磊把九子山七布潭闹水灾的事情告诉了大汉,那大汉说:“我去看看。”就随着石磊来到了七布潭。

山民们见石磊领来了一个治妖的大汉,感激得热泪盈眶,纷纷随同大汉去治水。当他们赶到七布潭,潭中正好一闪,出现一道白霞,一个怪物探出头来,张开大嘴向下面的山民们喷水。那大汉奋不顾身,手提板斧,腾空而起,对着凶神猛劈三斧,顿时,一声怪叫,凶神立刻变成了一块巨石,巨石上留着三道斧砍过的痕迹。这巨石便是现在的“三斧石”。大汉匆匆忙忙地走了,人们都猜想大汉一定是治水英雄大禹。

(汤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