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收藏近现代中国画


收藏艺术品,首先要酷爱艺术品,对艺术品有浓厚的兴趣,收藏者自身还要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与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够理解、看懂艺术品,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收藏者根本就不爱、不懂艺术,对艺术品毫无感情,仅仅把艺术品当成一种投资的对象,甚至将其当成股票,做急功近利的短期炒作来谋利,那是十分危险的,也极易上当受骗。收藏艺术品的首要目的应当是喜欢、欣赏、把玩,满足精神需求与享受,而不是单纯为了投资收益。但经常是 “无心插柳柳成荫” ,会得到很有益的回报,这个回报的周期可能会很长,收藏家要有恒心、耐心与信心。因此,艺术品的收藏是一项高知识含量、周期长、回报高的投资。近几年来,一些人本来对艺术品没有多大兴趣,看到近现代中国画行情快速飙升、“天价” 不断,就受到了诱惑,觉得买画既高雅体面还能升值赚钱,于是纷纷跑到收藏市场里想要分得一杯羹。但是,艺术品绝对不是普通的投资对象,没有专业的艺术欣赏与鉴别水平,买到的即使不是赝品,也往往是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的应酬之作,很容易被套牢,短期牟利也只是梦想。现在国内的一些艺术基金和艺术投资机构不加分辨地狂热追逐高价书画拍品,是一种十分愚蠢的投机行为,蕴含着很大的风险,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在炙热的市场氛围下,尤需提倡理性投资,把风险摆在第一位,升值、盈利放在第二位。
古今中外的艺术品收藏必须掌握 “名、真、稀、精、新” 的五字基本原则。要想真正掌握和理解这五字真言,首先要以全面扎实的艺术鉴赏能力为基础,另外还要沉下心来做深入的学术研究,没有全面深入的学术研究,就不可能真正搞清楚艺术品的价值、真伪和珍稀度 (存世量),该艺术品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也就无法确定。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中国艺术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证明了脱离真正的学术研究,仅靠资本进行浮躁的商业炒作,像炒作股票、房地产、普洱茶一样恶炒艺术品,人为制造出来的 “天价” ,无疑是巨大的商业泡沫,这种现代版 “皇帝的新衣”式的闹剧,严重违背了艺术品收藏的基本规律,对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具有极大的欺诈性和破坏性。
近百年来的中国画家数以万计,作品的存世量巨大。但真正反映时代风采、代表时代最高绘画艺术水平的大家作品仅为少数,近现代大家作品中的一小部分收藏在国内外公立博物馆、美术馆,绝大部分收藏于民间,具有得天独厚的可流通优势。近现代中国画大多反映的是离我们这个时代很近的生活与精神风貌,比较容易被现代人喜爱欣赏。近现代中国画大师级作品的艺术水平,不亚于古画甚至高于古画,真伪鉴定也比古画要容易一些。因此,近现代中国画倍受藏家的追捧,成为艺术品市场的宠儿。下面就以 “名、真、稀、精、新”五字原则来评论一下近现代中国画作品及其市场。
名: 指一位画家的名气、地位,俗称 “名头” 。俗话讲的 “名家字画” ,也是名家在先,字画在后。画家的名气往往对作品的商业价值起决定性作用。就好像市场中的同类商品,名牌的价格要比普通品牌高许多一样。一般来讲,画家的名气越大,就意味着他在美术史中的地位越高,其作品保值、增值性越高,收藏价值也越高,也就越受藏家的追捧。因此,收藏名家作品是收藏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在艺术品市场中,大名家的一般作品甚至比小名家的精品价格还要高。
但是对于名气的判定也不能人云亦云,须仔细分析研究,因为这种名气有的是名气高于实际艺术水平的虚名; 有的是生前默默无闻、穷困潦倒,死后被人发现而流芳百世的英名; 还有的是生前名声显赫,死后依然能流芳百世。例如: 上世纪30年代,陈半丁 (1876-1970)在北京的名气与地位要高于齐白石,画价也比白石高一倍,但他的艺术水平、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却远逊于白石,今天他的画价要比白石低10倍以上。吴湖帆(1894-1968)、吴待秋(1878-1949) 、吴华源(1893-1972) 、冯超然(1882-1954)四位画家被称为 “三吴一冯” ,上世纪30年代享誉上海,不相伯仲,但是到了现在只剩下吴湖帆一枝独秀。西方后印象派大师梵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仅活了37岁,由于他激情四射的画风很超前,生前不被人们理解,只售出过一幅画,而且价格很低,而在他死后不到30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审美的演变与进步,他作品的动人之处逐渐被发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欣赏,而画价飙升。和短命悲惨的梵高相比,齐白石就非常幸运,他生前就已大名鼎鼎,20世纪50年代他的声誉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至今白石老人已去世50余年,岁月的流逝,丝毫没有减弱他的光芒,反而使后人对白石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与认识,对博大精深的白石艺术理解更深。
由此可见,时间是艺术品最公正的鉴赏家,只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确认艺术家真正的名气,这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名气,才真正代表了艺术家的历史地位和水平,体现出其作品的收藏与投资价值。所以,收藏艺术地位不确定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有很大的风险。一位画家如果生前名气不大,死后50年还没有被发掘出高于其名气的艺术价值,就只能证明其艺术水平不够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也不会太高; 反之,由于种种原因,一位画家生前名气很大,作品在当时价格很高,但死后50年人们对他和他的作品渐渐淡忘,说明他的名气和艺术水平不相符,他的画价会增长缓慢甚至不涨反跌。现在有些艺术投资机构串通媒体,对一些本来已被遗忘的民国时期小名家的一般作品疯狂地进行包装炒作,非要把黄铜炒作成黄金的价格,以高出实际流通价10倍以上的天价 “成交” ,其目的就是要忽悠有些闲散资金又不懂艺术的投资者上当受骗。忽悠心态已从娱乐舞台转向现实生活,毒化了社会风气和心理文化氛围。刚刚入门的收藏者务必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只有代表时代最高艺术水平的艺术家才有资格成为艺术大师。但在目前的浮躁社会背景之下,艺术界、学术界 “大师”满天飞,有的是自封的,也有的是别人帮着炒作、忽悠的。而真正的大师却有着非常严格的评定标准。艺术大师,必须是具有鲜明的个性与风格,其作品必须具有艺术高度和难度,必须以创新为己任,为丰富艺术表现语言耗费毕生精力并最终获得了成功,引领着时代潮流,并对当时社会及后世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艺术家。
严格按照以上标准来评定近现代中国画家,真正达到大师这一最高水平的画家屈指可数,不分流派、按照年龄的长幼排列,近现代中国画大师应为:吴昌硕(1844-1927) 、齐白石(1864-1957) 、黄宾虹(1865-1955) 、徐悲鸿(1895-1953) 、潘天寿(1898-1971) 、张大千(1899-1983) 、林风眠(1900-1991) 、傅抱石(1904-1965) 、李可染(1907-1989) 、吴冠中(1919-2010)。
其他大家: 高剑父(1879-1951) 、高奇峰(1889-1933) 、何香凝(1878-1972) 、刘海粟(1896-1994) 、溥心畲 (1896-1963) 、吴湖帆(1894-1968) 、陈少梅(1909-1954) 、陆俨少(1909-1993) 、谢稚柳(1910-1997) 、钱松岩(1899-1985)、李苦禅(1899-1983) 、蒋兆和(1904-1986) 、吴作人(1908-1997) 、赵望云(1906-1977) 、何海霞(1908-1998) 、黎雄才(1910-2001) 、石鲁(1919-1982) 、黄胄(1925-1997)、周思聪(1939-1996)等,虽然各具风采,但全面综合地评定,他们在某些方面(如: 艺术水平、艺术创新能力、艺术影响力、画史地位等)和以上大师相比,或多或少还有些差距,只能降一格,称之为大名家。他们的代表作和精品的质量和水平也很高,收藏价值要高于大师级画家的普通作品。
真: 指名家的真迹。收藏真品是一切艺术品收藏的最基本准则。赝品的泛滥是艺术品收藏的大敌,艺术品收藏的最大风险,来自于作品的真伪。因为一张大师的精品,会身价百万甚至更高,而一件赝品,即使画得再好,也会身价大跌。
前已述及,近现代中国画造假猖獗,手段五花八门,花样不断翻新,有些甚至采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进行仿造,高仿品极易乱真,使不少新入门的藏家感到困惑和恐惧。但也不应草木皆兵,被高仿品吓破了胆。造假的手段再高,也会露出马脚。只要遵循前述的近现代国画鉴定法,认真学习钻研,不断积累经验,熟悉名家真迹,掌握真迹中造假者永远模仿不到位的关键特征,以年代为序建立起名家的标准图谱,作认真的比对研究,就一定能识别真伪。
稀: 指作品的稀有度。也是决定艺术品收藏与商业价值的重要因素。“物以稀为贵”是商品经济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为国宝,就是因为它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苛刻,繁殖能力又极差,使其数量极为稀少,濒于灭绝。如果大熊描适应环境和繁殖的能力像老鼠一样,它们就会遍布全球,还能是国宝吗?收藏艺术品,必须搞清楚艺术品真正的存世量,绝不能被 “学术界” 、商家的虚假宣传、“估价”和 “成交纪录”所忽悠。目前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只有邮品严格遵循着 “物以稀为贵” 的商品规律,如: 《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因为错版,只发行了半天,就被收回销毁,仅有极少量流入市场,最为稀有,因此,引领了中国邮品的最高价位。近现代书画市场,基本遵循了物以稀为贵的原则,但也有不同程度的炒作与泡沫,以及对真正珍稀精品的认识不足,常常会出现不应有的 “天价” ! 出现极不正常的 “物以炒为贵”现象,如: 齐白石常画的 “大寿桃” ,这类祝寿题材的礼品画,当时求画的人就很多,齐白石画了不少,存世量很大,不会少于千幅,属于格调不高、非常世俗化的应酬画,根本代表不了白石的最高艺术水平,却被人为地炒作成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天价,而有些真正珍稀精美的白石精品,却不被人欣赏,达不到这个价位。
现在不少炒作性宣传,为了提升名家作品的商业价值,故意大大降低其作品的存世量,人为地提高珍稀度。其实,除了少数工笔画家外,大多数以写意画为主的名家一生最少应画过万张左右的作品 (寿命过短者除外),像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作品的数量就更多。以近现代最着名的艺术大师齐白石为例,他是长寿型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一生创作不辍,“一天不画画手痒” ,几乎是每天不停地画了60年多年,留下了大量作品。据不完全估计,大概有6万件,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着其他画家几乎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作品的存世数量大,而且绝大多数作品为一般的卖画应酬之作,重复性很强,使珍稀度降低,导致了白石作品的平均价位,低于历史地位与影响力不如他的其他近现代中国画大师,如: 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李可染等。这也是 “物以稀为贵”在艺术品市场上的正常反映,当然这个价位只适用于常见的白石大写意花鸟画应酬之作。在齐白石的绘画作品中,大写意花鸟画最多,属于白石卖画的当家花旦; 大写意山水、人物,由于当时在国内买家中喜爱者不多,所以画得少,在总数上要少于花鸟画,珍稀度较高; 工笔草虫,由于费时费力,白石亲笔画的工虫 (不包括代笔)数量最少,珍稀度最高。
精: 指精美度。即要从真迹中选择最优秀的作品。收藏名家作品要尽量选择艺术质量高的精品,代表作就更好。事实证明,只有收藏名家的代表作和精品才能获得最大的回报。藏家要对名家一生的艺术历程及其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与感悟。近现代中国画家中能够成为名家者,往往都非常勤奋,一生作画的数量很大,如果没有大量的作品做积累,就不可能达到气韵生动、笔精墨妙的艺术高度与境界,画家及其作品也就不可能得到美术界的广泛认可与推崇,也就不可能成名。大凡一位中国画名家,其艺术历程往往都经历了学习期、创立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名家的精品和代表作往往大多集中出现在其艺术历程的成熟期,当然,其他时期也会有好作品出现,但数量要少得多。
名家的代表作和精品在创作时比其一般应酬之作花费的心血和精力要大得多,代表了他的最高艺术水平。大师的代表作和精品,甚至可以代表一个时代中国画的最高艺术水平。在艺术品市场上,大师级画家的代表作和精品一出现,往往会受到热烈的追捧,卖出超乎寻常的高价。如: 在2010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齐白石的1947年亲笔《贝叶草虫》 (图11),画得精细传神,为毫无争议的亲笔,又是极为罕见的精品; 黄胄1981年画的《育羔图》(图12) ,该题材与构图,黄胄一生画过多幅,但要数这张尺幅最大且画得最为用心、精美,属于十分难得的代表作; 李可染1959年创作的毛泽东诗意《长征》 (图13),气势宏伟磅礴、苍茫浑厚,李可染的多数山水画尺幅不大,此画不但尺幅之大在其山水画中极为罕见,而且是他一生中屈指可数的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些重量级作品的出现,必然引起广泛瞩目,最终都以高出估价数倍甚至十几倍的高价落锤。大师级精品、代表作,存世量极少、作品的艺术质量极高,因而具有很大的保值、增值性。故收藏不怕贵买大师的代表作和精品,就怕高价买到的是大师的应酬之作。

图二 齐白石1947年亲笔 《贝叶草虫》



图12 黄胄1981年作《育羔图》


有人鼓吹书画收藏“不怕买贵,就怕买假” ,这是十分荒谬的,也是一种忽悠。花高价买到一张赝品,钱全部打了水漂、血本无归! 固然最可怕。但买贵了风险也很大,比如,你以高出流通价数倍的价格在拍卖会上买到了一张齐白石常画的应酬之作,虽然是真迹无疑,但你就会被高价牢牢套住,再想出手,只能赔本以流通价成交,虽然不至于血本无归,却依然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2010-2011年上半年,国内书画市场又一次“火爆” ,各大拍卖公司纷纷推出不少近现代中国画大师和名家的作品,虽然这些作品基本都是毫无争议的真迹,但是真正的代表作和精品却寥寥无几,甚至不到一场拍卖会的10%,但这些一般的应酬之作,常常会被很多新入场的外行当成了宝贝,以远高于实际行内流通的价格 “抢购”到手,买到之后才发现上当,悔之晚矣! 于是,不少人宁可损失掉保证押金,也不愿付款提货,以后再也不想买了。导致2011年下半年,国内书画市场的成交率大幅萎缩。所以,真迹买贵了同样可怕。


图13 李可染1959年作 《长征》



图14 齐白石1935年6月亲笔为赵伯莲画8开册页之一


新: 指作品的品相好。如果是原装裱,又完好无损,将成为估价的一个有利因素。但由于不少近现代大家作品藏于民间,很容易保护不当出现损伤,收藏最好选择画心完好无损的作品,至于装裱的绢绫因年久所造成的损伤,对价值的影响不大。如在2004年中国嘉德的迎春拍卖会上,出现了一部齐白石1935年为弟子赵伯莲精心画的《工虫花卉八开册页》 (图14为其中一页),由于保存不当,在每页画心的显着位置,都有一块明显的黄斑,严重影响了品相,最终被一位有眼力的画商以90万元的低价捡漏。这位画商找高手重新装裱修复后,黄斑基本被清除,几年后以700多万元的高价将这部册页转卖出手。
总之,收藏近现代中国画要坚决把握“名、真、稀、精、新”五字原则,全面综合考虑,每一项都不可偏废,其中“名、真、稀、精”四项原则相辅相成,最为重要。只有名家稀有的代表作或精品真迹、且品相完好,才最具备保值、增值性,也就最具备收藏与投资价值。
另外,着录只是鉴定的一个参考,不能作为鉴定的主要依据,更不应对作品有太大的升值诱导。现在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迷信着录,特别迷信1993年以前的出版物。的确,那时出版的图书中很少有赝品出现,但是,也收录有不少画得不好的真迹。而且这些图书着录的大多是博物馆的藏品,民间收藏的绝大多数精品并没有被收录。更有甚者,清宫旧藏、《石渠宝笈》着录过的古书画赝品,竟然有人愿出天价收藏。其实,乾隆的鉴定水平并不高,在清宫旧藏中也夹杂有不少赝品,必须依据时代特征和笔墨风格认真研究,切不可盲目崇拜、迷信《石渠宝笈》着录。目前,市场中的不少买家舍本逐末、不分好坏地盲目追捧着录中的一般作品,表明现在卖家和中介商的信誉度不高,买家的鉴赏水平更为低下,只是盲目地追求所谓 “保真、有出处” ,根本不关心作品真正的艺术水平,可见,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还处于浮躁的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