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山河堰》陕西名胜简介

《汉中·山河堰》陕西名胜简介

在汉中市北褒河上山河堰原名萧何堰,后讹转而为山河堰。

山河堰筑于西汉,为相国萧何始筑,相国曹参继续筑竣,是为供给军食和灌溉农田而建。据《一统志》记载:“萧何始立为二堰,曹参落成之。诸葛亮军驻汉中,踵迹增筑。至宋复坏。吴玠、吴璘相继修治,广溉民田。”据《汉中府志》及《南郑县志》记载,也说山河堰为汉相国萧何所筑,曹参落成之。

据《通志》记载:“褒水入县(指原褒县城)南流至鸡头关下,筑堰截水,第一堰名铁椿堰,在县北3里,今废。褒水南流3里许,至县东门外为第二堰,乃山河堰之正身也,堤长260步,其下植柳筑坎,名曰柳边堰,第三堰在城南5里。”

南宋之时,抗金民族英雄吴玠、吴璘两兄弟,一面抗金入侵,一面修筑此堰,特别是四川宣抚使判判兴州(今陕西略阳等地)吴璘修山河堰后,曾有杨绛专门写了《重修河堰记》曰:“南宋孝宗赵眘乾道元年(1165年)四川宣抚使判判兴州吴公,朝行在所,上宠嘉之,拜上公进爵真王,仍以奉国节髦移镇汉中。粤自用武以来,戎马充斥,民得浸缓,公至则曰,国甚于民,而民以食为天,凡所饱我师,强吾国者,民也。民得固缓,而恬不加恤,是不知本之甚也,其可乎哉!”此事在《宋史·吴璘传》中得到证实,该传记载云:“璘至汉中,修复褒城古堰,溉田数千亩,民甚便之。”

据《宋史·河渠志》记载:“乾道七年(1171年)吴拱(吴璘之孙)修六堰,营大小渠六十五,宣力最多。”南宋光宗赵惇绍熙四年(1193年)“夏大水,六堰尽决,田畴几荒,民用战粟”。由于大水冲垮堤堰,在章森和范中艺等人主持下,进行修复工程,翌年竣工,由参与这项修复工程的南郑县令晏袤作《修堰碑》,碑刻于石门洞南靠东侧的石崖上,刻文分16行,每行9字,隶书,字径6寸,是山河堰又一落成记事文。在1971年修水库时,此碑刻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

山河堰是汉中地区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水利工程,历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历代曾多次修葺,时至今日仍在农业生产中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