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长安区·兴教寺、塔》陕西名胜简介
在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的半坡上。兴教寺建于唐高宗李治总章二年(669年),后因唐肃宗李亨题寺中玄奘塔额“兴教”,故寺得名大唐护国兴教寺。
兴教寺有大雄宝殿、偏殿、藏经楼、钟楼、鼓楼、法堂、刹殿、塔亭以及玄奘塔和他的两弟子窥基塔、圆测塔等古建筑物。
大雄宝殿为其正殿,以20根大柱支擎,斗拱层叠,雕梁画栋,彩绘碧檐。内坐2米余高的释迦牟尼铜佛像及缅甸雕造白玉佛各1尊,铜像底座四周雕塑千余神态各异的小佛像。殿内香烟缥缈,肃穆清净,常有善男信女,于此参禅拜佛。其主持曾为佛教上层代表。
偏殿正面壁上,有唐僧玄奘赴天竺(今印度)求经的石刻像,高约1米,左右两侧有窥基、圆测两弟子石刻像,刻工生动。
大殿有东西跨院各一座,西跨院名慈额塔院,东跨院名藏经院。藏经院有古楼阁式之藏经楼,珍藏玄奘由天竺取回的佛经,宋版《碛砂藏经》、《续藏经》,并有日本弘教书院于明治十三年(1880年)根据宋、元、明四书校对出版的《大藏经》等。
慈额塔院,有塔3座,中最高者为玄奘舍利塔,塔高6丈3尺,(今称21.04米)为正方形,砖筑5层,底层洞龛,内供清代泥塑玄奘像1尊,塔下埋藏玄奘法师遗骨。玄奘,俗姓陈,河南缑氏(今偃师南)人,曾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629年)赴天竺等国取经,至贞观十九年(645年)归国,取经657部。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出75部,共1338卷。圆寂后先葬白鹿原,于唐高宗李治总章二年(669年)迁葬此地,建骨塔5层,唐肃宗李亨题“兴教”二字额,唐文宗李昂开成四年(839年)塔壁刻石尚存。
窥基葬骨塔,较小,为3层高7米,塔下埋藏玄奘弟子窥基的遗骨。窥基,是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之侄,17岁出家,拜玄奘为师,著有《经论》百本。此塔建于高宗李治永淳元年(682年),位于玄奘塔西侧。
圆测葬骨塔,亦为3层高7米,位于玄奘塔东侧。圆测,系朝鲜人,为唐代新罗国王之孙,死后分遗骨葬洛阳香山和长安终南山。宋徽宗赵佶政和五年(1115年),僧人越广从终南山迁葬于此。
正殿之后,还有寺僧所住的方丈室,僧房四合院,院落清净,有松、竹、梅、牡丹、芍药、菊花等花木,花开时节,微风轻拂,香气扑鼻。
总之,兴教寺建筑雄伟,布局适当,古柏森森,殿宇巍巍,灵塔亭亭,肃穆雅静,颇为佳境。1984年全由寺僧管理。
兴教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