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赵歌·石家庄之旅·隆兴寺·滹沱河畔的祥光

浩浩燕赵歌·石家庄之旅·隆兴寺·滹沱河畔的祥光

隆兴寺坐落于正定城内东门里。占地五万余平方米,殿堂楼阁依次排布在南北中轴线上,寺内古柏苍劲,环境清幽,为我国现存著名十大佛教寺院之一。

龙藏、龙兴与山门传奇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原名“龙藏寺”,唐改名“龙兴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重修后定名“隆兴寺”。龙藏也好,龙兴也罢,为何都带一个“龙”字呢?相传北齐在这里兴建正定城时,寺址附近是一片地势低洼的湖沼。有一年东海龙王欲立聪明好学的第五子嘲风为太子,只因嘲风还未建功立业,怕诸子不服,便派他去完成龙王多年的夙愿。很久以前,滹沱河两岸大旱,玉帝降旨让龙王布雨,龙王因地理不明,错把雨降到了子牙河两岸,滹沱河却滴雨未落,致旱情加重,饿殍遍地。龙王嘱嘲风为滹沱河两岸布雨。嘲风遵父之托,由大海经子牙河入滹沱河,途遇独角怪兽,慌忙游入一小溪。溪道越来越窄,溪水越来越浅,小龙被困。此时,有位农夫赶来,用铁锨为小龙开河道,把它引入正定城内湖中。小龙得救,完成了龙王之托。后人把正定城内的那个湖泊叫“五龙湖”,农夫开挖的那条小河称“夹龙河”。北齐时把这一带称“龙腾苑”,后来在此建寺便取名“龙藏”或“龙兴”。清代皇帝忌讳在正定有“龙兴”,遂改“隆兴寺”,也是谐“龙”之音。

游人到隆兴寺一定会感到奇怪:偌大一个隆兴寺,天王殿却紧邻大街,为什么不见山门?相传唐初大修隆兴寺时,尉迟恭任总监工,当工程即将完工时,得报唐王要斩秦叔宝,满朝文武大臣讲不下情来,急请尉迟恭回京搭救秦叔宝。尉迟恭心急如焚,跨马急奔京城。他一走急坏了工头,山门还未建,更不知建在哪里。于是便乘马追去,一直追到河南开封附近的一个土丘上。工头下马跪问:“寺的山门建在哪里?”尉迟恭急着赶路哪有心思兴建山门,便用马鞭一指道:“就在这里!”工头不敢违命,忙调工匠在开封小土丘上建了一座山门。致使开封小土丘上有一个偌大的山门,却不见寺院;而正定隆兴寺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却没有山门。隆兴寺留下了“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之俗语。

正定府里大菩萨

隆兴寺的主体建筑是建于宋开宝四年(971)的大悲阁。阁檐三层,高36米。阁内铜铸观音菩萨高21.3米,原为我国铜佛之最,二十世纪初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铜铸大佛问世之后,它才屈居第二。河北民谣:“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府里大菩萨”,另加赵州桥,并称河北四宝。

铜铸大菩萨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敕建。赵匡胤为什么在正定铸造大佛呢?其中既有历史缘由,也有一个传说。唐朝时正定城西有座佛寺,名大悲寺。寺内大殿有尊四丈九尺的铜佛。五代时,契丹犯境,大悲寺遭战火焚毁,铜佛上半身熔化。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955)敕令毁佛铸钱,大悲寺残留的下半身铜佛也熔毁铸钱了。佛教史上所谓的“三武一宗”法难(灭佛)中的“一宗”,指的便是周世宗柴荣。

周世宗死后第二年(960),正定边关告急,禁军统帅赵匡胤借机出兵开封,策划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故其对正定怀有特殊的感情。宋开宝二年(969),赵匡胤御驾亲征后汉(山西晋阳),途经正定,到大悲寺进香礼佛。寺中石涛和尚向赵匡胤诉说铜佛的两次不幸遭遇,还顺口编造了一个故事,说当年毁佛铸钱时,人们在佛座下发现一个帖偈,上写:“遇显(显德为周世宗年号)即毁,遇宋即兴”八个大字。赵匡胤听后十分高兴,认为这是菩萨显灵。于是许下宏愿:扩建宝刹,重铸金身。后因大悲寺规模较小,赵匡胤便敕令在龙兴寺(隆兴寺)新建大悲阁,铸造一尊七丈三尺高的铜菩萨。

这么大的铜菩萨,哪来这么多的铜,又如何浇铸呢?总监工刘审琼十分犯愁。一天夜里,他恍惚入梦,忽见一位女子走来,声称为他诊病,随即飘来一个药方,上写:“铜铸菩萨脚踩莲,埋身灌头呈慈颜,大悲声声无量佛,寺院风光赛江南。”刘总监梦醒,默诵女子赠方,并书写于纸上,反复推敲,猛然惊悟,原来这是一首藏头诗,取四句首字,即为“铜埋大寺”。刘总监忙派人到寺内菜园掘地,果见精铜无数,当即动工铸佛。开始工程很顺利,当铸完双肩再向上铸佛头时,由于已距地面熔炉太高,铜汁还未送上便凝固了,众工匠一愁莫展。一日,工地上忽来了一位老者,幸灾乐祸地唱道:“呀儿哟,呀儿哟,铸了大佛没有头。”刘总监又气又恼,但见此人气度不凡,强展笑脸向老者请教铸头之法。老者笑道:“我已是土屯到脖子的人了,还能出什么办法呢?”说完飘然而去。刘总监恍然大悟,土屯到脖子即是“土屯浇铸法”。按照此法,把土屯到大佛的肩部,熔炉抬到肩部土台上,圆满地浇铸了佛头。然后才修筑了大悲阁。

工程按期竣工,赵匡胤十分高兴,为嘉赏众工匠,颁旨:愿留真定(即正定)者,赐良田百亩。不少外地工匠定居正定,据说今日城外的三里屯村民即是他们的后代。

隆兴寺大悲阁内的铜铸大菩萨,身段比例适度,线条流畅,情态端祥,仁慈的双眼好像饱含着无限的忧伤和怜悯,其造型与神态都展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铜铸工艺。其铸法更表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大悲阁雄伟壮观,登阁远眺“沱水东来千头落,太行西望数峰悬”,近望古城容貌尽收眼底。

摩尼古殿与一墩千佛

摩尼为梵语,即“圣人”之义。如佛教创始人“释迦摩(或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之意。隆兴寺内的摩尼殿位于大觉六师殿(仅存台基)与戒坛之间,为宋代所筑,是隆兴寺现存最早的一座佛殿。殿基呈方形,占地1400平方米。殿身平面为十字形,四面与正中各出抱厦,故又称“五花大阁殿”。大殿面阔与进深皆为七间,重檐九脊歇山顶,顶铺青瓦,缘琉璃瓦剪边,梁架结构。摩尼殿从布局到构筑,既朴实庄重,又富于变化。这种殿阁形制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仅有的一例。

摩尼殿供奉着释迦、药师、阿弥陀等佛。殿内金身泥塑佛像及四壁壁画在艺术上均有很高的价值,而最著名的还是大殿内槽背壁上的观音塑像。背壁悬塑着一座须弥佛山,山正中为悬塑的五彩观音坐像。坐像高3.4米,头戴宝冠,顶饰璎珞,肩上披的幔巾轻盈飘飞;左足踏莲,右腿跷起,双手抱膝,左手搭于右腕上;姿态自然而优雅,脸庞清秀而俊俏,神态恬静而含情,丽而不媚,艳而不俗。这尊观音塑像为明嘉靖年间民间匠人所塑,它一扫往昔宗教偶像呆板之态,敢于创新,塑造了一尊似神非神、如人非人内含女性美的观音,实为我国古代泥塑艺术之珍品,鲁迅曾给予很高的评价。

隆兴寺最后一座佛殿为毗卢殿,此殿是由崇因寺迁来的。殿内有一个铜铸千佛墩,通高6.27米,分上、中、下三层,形似宝塔,墩上计有大小佛像一千零一十二尊,故名千佛墩。

相传崇因寺(已废)是唐代在正定城内建的一个小寺。因寺小僧少,而又无奇妙之处,故香火冷凋,寺院荒芜。明万历年间有个叫无疑的和尚来到崇因寺,目睹此状,矢志扩修殿堂,重塑佛像。佛像到底塑成什么样的?他不愿循规蹈矩,便云游四方。他虽参观了许多佛寺的佛像,但仍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方案,终致久虑成疾。

有一天寺外一位郎中高喊:治病哟,治病哟!无疑让小和尚把郎中请来。郎中一见无疑,便嘻嘻哈哈的在地上跳了起来,一跳二尺多高,每跳一次便自转三圈,而且越跳越快,使无疑眼花缭乱,朦胧中看见无数个小佛在绕着中心轴旋转,他被这奇异的景象惊呆了,待定神细看,郎中已无影无踪。无疑心病顿除,急忙把刚才眼前的幻影画成一幅奇妙的“千佛墩”图案,后即按图用铜铸成“千佛墩”。从此,崇因寺声名大振,善男信女纷至沓来,香火日盛。千佛墩构思精巧,造型奇特,铸技精湛,佛像排布有序,大小适度,堪称我国古代铸塑艺术中的一件珍宝。

另外隆兴寺北墙外有一口古井,人称“八角琉璃井”。此井挖于何代何年已无考,但其结构却十分奇特。井壁有一斜木支撑,口呈八角,井口护壁原由琉璃瓦覆盖,水深莫测,水质甘醇,当地视为神井。相传当年修隆兴寺时所用木料,全是从此井中打捞的。修建偌大的一座寺庙要用大量木料,当时需要的木料,都能从井中捞出,当隆兴寺即将完工的时候,有一天不知谁喊了一声:“木头够了”!声音刚落,正在打捞的一根木头便卡在了井中,这就是井壁上的那根斜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