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赵歌·承德之旅·避暑山庄·湖光山色
避暑山庄苑景区,包括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大部分。山区面积占山庄的77%,湖区占14%。湖区在宫殿区北面,湖光变幻莫测,洲岛错落有致,景色幽美秀丽,颇具江南特色。湖水总称塞湖,湖面广阔,水波泛银。整个湖面被洲岛切割,形成若干小湖区。每个湖区之间均有长堤桥梁连接,形成一个既各具特色又有机地互相联系的整体。主要建筑群有:水心榭、文园狮子林、金山亭、“月色江声”、“如意洲”、“如意湖”、“烟雨楼”等。山庄平原区,在湖区以北,占地约千亩左右。沿湖由东至西有“甫田从樾”、“莺啭乔木”、“濠濮间想”、“水流云在”四亭,将湖区与平原隔开。著名的“万树园”、“试马埭”和“文津阁”就坐落在此处。山庄西北部为山区。这里山势高峻,苍松密布,小径幽谷,深不可测。它像一道有力的屏障,挡住了冬季的西北风,调节了山庄的气候。原来山区建筑颇多,现在的景点主要在山峰的制高点上。主要景观有“锤峰落照”、“四面云山”、“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四亭。这四亭居高临下,可从各种不同角度观赏全山庄和园外的景色。登亭远眺,“磬锤峰”、“蛤蟆石”、“天桥山”、“鸡冠山”、“僧帽山”历历在目,外八庙等建筑一览无余。
月色江声
从湖区东路的起点水心榭往北,有一椭园形岛屿,这就是著名的“月色江声”岛。康熙题额“月色江声”的意境取自苏东坡前后《赤壁赋》,每当月上东山,满湖清光,万籁俱寂,唯有碧水微波轻拍岸堤,声音悦耳,真可谓“诗情画意,莫过于此”。由南往北依次为“月色江声”门殿、“静寄山房”、“莹心堂”、“湖水罨画”等殿堂。临湖有一“冷香亭”为赏景而设。岛上建筑布局采取北方四合院手法,殿宇多有游廊连属。冷香亭北为静寄山房,是清帝读书的地方;房后莹心堂为清帝书斋。乾隆曾题诗:“水心构书堂,即以名莹心”,故名。堂后四合院,康熙题为“湖山罨画”,开窗启户,纵目远望,湖光山色,罨映如画。各庭院中有假山、藤架,错落有致,丰富了空间变化。冷香亭荷风萍香,峡琴轩湖水轻拍,远处松涛阵阵,那碎金碎玉之声与荷花的清香融为一体,使人产生一种飘飘欲仙之感。
境别景新真如意
康熙曾选山庄内风景佳妙处题为三十六景,皆以四字命名,如意湖即其中之一。乾隆《如意湖》诗小序云:“山庄胜处正在一湖,堤堰桥横,渊平屿矗,隐映亭榭,境别景新,此则曲岸若芝英(灵芝),故以如意目之。”湖上有长堤通向大小三洲——云朵洲(又名月色江声)、芝英洲(又名采菱渡)、如意洲,恰如横卧在水面上的三叶灵芝。因“如意”形似灵芝(芝英),所以将此湖称为“如意湖”。这里引水成湖,风景如画,其幽远迷茫之处更使人悠然神往。湖中如意洲,南与月色江声以桥相连,是山庄主要风景点之一。纳入康、乾七十二景的就达十二景。其中主要风景区为康熙题名的“无暑清凉”。这里长廊环抱,红莲碧池,相映成趣;绿树掩映中的长堤曲径,意境深远。由前往后为,“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延薰山馆”是清帝接待蒙古王公、贵族的别殿。“水芳岩秀”,乾隆时为祈祷皇太后长寿因而后来改为“乐寿堂”。每当盛夏之际,乾隆在此召集词人儒生吟诗作赋,唱和之声不绝于耳。洲南临湖有一方亭,名“观莲所”,亭北是“金莲映日”,由在庭前种植旱金莲而得名。据记载,当时湖面和地上遍布金莲花,“日光照射,精彩映目,登楼下观,直作黄金满地观”。在“无暑清凉”东有一胜景“一片云”,是帝后及王公大臣看戏的地方,此处景色独特,是观赏云气的佳地。乾隆颇爱此处云气,曾有诗云:“白云一片才生岫,瞥眼岫云一片成,变幻千般归静寄,无心妙致想泉明。”
黑色菱角
在乾隆命名的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中,有一景叫“采菱渡”,又名“芝英洲”。芝英洲与康熙命名的“芝径云堤”相连。芝径云堤仿杭州西湖苏堤形式而筑,堤岸垂柳成荫,平沙如雪,湖光波影,胜趣天成。此堤径为三支,东北通云朵洲,中通如意洲,向西通往芝英洲。在山庄内,别处的菱角都是深绿色或栗子色,唯独这里的菱角是黑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相传乾隆皇帝完成十大武功之后,国家达到空前强大和统一,他洋洋得意,只想晚年享乐,便大兴土木扩建避暑山庄,诏令前些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一律不准还乡。这能工巧匠中有个太湖人,名叫阿南,当初奉召时才新婚三天,与妻子菱花难分难舍。菱花千里迢迢来到承德,在工地上见到了阿南。这时,离宫总管和珅骑马巡视从一旁经过,见菱花长的有落雁之容,羞花之貌,喝令左右将阿南、菱花带至马前,声称宫墙外十丈之内不许行人停留,阿南违犯了宫禁条例,将其抽了四十鞭,将菱花收为宫奴。时值中秋佳节,乾隆帝传旨在云朵洲赏月并召见美女。菱花以为乾隆文治武功,是个有道名君,一旦把原委说清楚,定能把自己放出去,使自己夫妻团圆。乾隆借月光一看菱花如此貌美,顿生邪念。他对菱花说:“朕命你以今宵月为题,作诗一首。”菱花正欲借诗诉说冤情,于是朗声吟道:“磬峰峰上月,清辉照四方,愿借天河水,为我洗愁肠。”乾隆错解了诗意,以为菱花愿陪王伴驾。菱花哪里肯允?这时,她又听说阿南被和珅杀害,一气之下,便转身跳入湖中。乾隆忙命人打捞,没捞上菱花的尸体,却捞上来一些黑菱角。后来,乾隆传旨在其投水处修一草亭,取名“采菱渡”,暗寓悼念民女菱花之意。也不知为什么,打那以后,这儿的菱角就变成了黑色。
梨三与热河泉
热河泉在避暑山庄湖区东北隅,是山庄湖泊的主要水源。其地泉流四涌,汇成碧波千顷,源远流长。严冬季节,热气蒸腾,有云蒸霞蔚之状;夏季清澈晶莹,冷砭肌骨,使人暑气顿消。泉畔伫立着一块自然山石,上刻清道光帝亲题“热河”二字。泉北石砌长方形水漕是停放龙舟、帝后游湖的登船之处。泉周绿草如茵,乔木结荫,鹂鸣鸟唱,是山庄重要风景点之一。乾隆曾赋诗赞其美景:“夕阳红丝一湖明,入夕花藏只叶晶。却是清香收不住,因风馥郁送舟轻。”至于热河泉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其中以梨三救公主的故事最为动人。
传说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个叫梨三的小伙子,以种植梨树为生。一年春天,梨三在挖树坑时,发现一块青石板,下面是一眼清泉,腾腾冒着热气,用来浇树,树长得奇快奇茂,秋天结的梨又多又大又好吃。次年春,他又来挑水,发现一条小白蛇浮在水面。他打了水正要走,见一只老鹰从空中俯冲下来叼住了小白蛇。梨三扔下水桶,举起扁担朝老鹰抡去。老鹰“嘎”地一声惊叫飞走,小白蛇得救了。原来这泉水之处是个海眼,小白蛇是东海龙王的三公主。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小白蛇变成一个大姑娘与梨三结为夫妻,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甜蜜日子。可是好景不长。一天,梨三正要在泉边打水,见冒出一个三角脸、绿眼睛,似人像兽的怪物。原来这是奉龙王之命来讨白蛇回东海的蛤蟆元帅。龙女不从,龙王又命蛤蟆元帅二次前来,声言要水淹承德。果然,不久承德成了一片汪洋。不知过了几百年还是几万年,禹王爷来治水,才把洪水导进东海。可怜的梨三、龙女已经化成了石头,变成了两座山峰,这就是距承德不足10公里的双塔山。那蛤蟆元帅,也同样化成了石头,永远地蹲在承德边上,现在人们叫它“蛤蟆石”。那眼泉就是今天的“热河泉”。
大白天的月亮
在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有一座建筑精巧、玲珑俊雅的书楼,这就是著名的文津阁。它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形式建造。阁前左有门殿,东西配房。阁为外观二层实为三层的砖木结构。中间一层是暗层,为藏书库,光线幽暗,阳光不能直射入室。阁上方悬乾隆御书“文津阁”匾额。阁前池水清澈,池南假山叠翠,山上建敞亭,清幽绝俗,风景殊佳。阁与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合称四阁,为皇家藏书楼。阁内原存《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辛亥革命后,《四库全书》运往北京图书馆,《古今图书集成》早年已被军阀盗卖净尽。文津阁前有一池碧水,太阳当空,池里却倒映出一弯明月。这就是著名的“伴月池”。“伴月池”是怎么建造的?相传在乾隆年间一年的六月,乾隆在避暑山庄问月楼设宴,同群臣开怀畅饮。酒过三巡,乾隆已有些醉意,忽然想起李白的“把酒问月诗”,不觉轻轻吟诵起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群臣们都为他的博闻强记而交口称赞。乾隆这时已有八分醉意,又忽然想起唐朝武则天曾经令百花在冬天开放的故事,暗想:我乃当今天子,难道就不能叫月亮长照酒杯里吗?遂命人召来能工巧匠造出一个大白天里能看到的月亮。工匠们一个个愁得毫无办法。一天,其中两个工匠发现阁后面圆石盘井口倒映在水里,影子同月亮一样,由此得到启示:利用井台的道理造个水池,在水池边堆个太湖石的假山遮阴,把假山凿出个月牙形倒映在水池里,这样就可以白天看到月亮了。果然,没出三天功夫,在文津阁的荷花池畔就造出了“月亮”。乾隆皇帝看到倒映在池里的一轮月影,心里暗自惊奇,等他弄清原理,连连夸道:“真乃巧夺天工也!”因为池里白天能见月亮,他又下旨在假山上修建一个月亭,闲暇时就到这里来读书、“赏月”。
乾隆扮鹿求灵芝
在避暑山庄西部山峦区的“驯鹿坡”上有一亭,此亭八角亭式,优美俏丽,这就是“望鹿亭”。春夏时节周围山花烂漫,绿树成荫,是一清凉幽静的好去处。这望鹿亭与乾隆求寻灵芝仙草关系甚密。
有一年,乾隆骑马到元宝山附近打猎,一名采药老人回避不及,被带到了马前。乾隆见他鹤发童颜,大有仙风道骨之态,又见他手中满篮子的草药,便开口道:“见天子驾到不回避、不跪迎,该当何罪?念你年老,限三天之内给朕采来一棵灵芝草,方可免你一死。”老人不敢从命,却说到鹿能找到灵芝草之事:“如果雄鹿受伤或病倒,雌鹿就会叼来灵芝草给医治。”乾隆一听,心中大喜,立刻放了采药老人,打马回到行宫。避暑山庄的西山上养着许多鹿。次日,侍从们围到一对梅花鹿,当即剥了雄鹿。乾隆求仙草心切,他撵走了侍从,披上鹿皮趴于山坡之上。可等到太阳偏西,雌鹿还没来。乾隆想爬起来回宫,可胳膊压麻了,不得不一点一点地起,其模样颇似“病鹿”。此刻,远处果然来了只雌鹿。乾隆赶紧趴下装死。雌鹿来到眼前,用鼻子闻了闻,又用前蹄刨了刨,然后就飞跑去了。过了不到一个时辰,就叼来一株朱红、透明的灵芝草。雌鹿慢慢地把头低下,将草送到“雄鹿”嘴边,乾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不等草到嘴边就伸手去接。雌鹿发现鹿皮下伸出只人手来,吓得撤腿就跑。乾隆叹息之余,忽又想起扮鹿之举有失大雅,便说自己是在亲自驯鹿,遂将此处称作“驯鹿坡”,并在他披着鹿皮趴地处盖起个“望鹿亭”。
锤峰落照
锤峰落照,在山区南部山岗上。亭平面呈方形,悬康熙“锤峰落照”四字额。为康熙三十六景第十二景。登此亭可俯瞰湖区诸景和山庄外东北诸峰。亭与庄外磬锤峰遥遥相对。当夕阳西照,彩霞似锦之际,山峰沐浴在晚霞之中。登此亭,东眺磬锤峰,壮丽奇伟,在晚霞中放射着神异的光芒;武烈河如彩带点缀大地,波光粼粼;群山尽染,犹如一幅浓笔重彩的长卷,而普乐寺则是画卷中的点睛之笔。鸟瞰湖区,晚霞映水,锤峰倒影落入水中,蛤蟆石隐约可见。因此,古人有“西日隐东峰,天光入水底”的佳句。
磬锤峰,又称棒槌山,位于武烈河东岸,山有巨峰,形如倒置的棒槌,故名。山峰南面有一巨石,形如蛤蟆,面向南方,昂首而卧,故称蛤蟆石。二者均为承德名山。棒槌山下有平台,峰上有古桑一株,得天独厚,据传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桑树。经实测,磬锤峰从台基到峰顶高59.42米,棒槌本身高38.29米,体积为6508.68立方米,重量为16200吨。故在《热河十景诗》中有“磬锤峰大话非虚”之语。磬锤峰与避暑山庄内的“锤峰落照”遥遥相对。
相传,很久以前,大地上洪水泛滥,人们只得爬到山上、树上过日子。后大禹治水到承德,发现原是蛤蟆精作怪:白天,人们辛辛苦苦把水导出去,晚上它又把水吸回来。禹王爷十分愤怒,拿起身旁一洗衣妇棒槌,三下两下就把蛤蟆精打倒,变成蛤蟆石。为防止它再跑,禹王又把洗衣棒变成了大棒槌立于其后。这就是现在的棒槌峰。蛤蟆石与它隔谷相望,宛如一只青蛙。当地老百姓还传说,棒槌针是定海针,下有海眼,山倒则汪洋现,民谣说:“棒槌山倒,蛤蟆石跑,僧冠帽上挂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