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赵歌·保定之旅·易县·易水悲歌

浩浩燕赵歌·保定之旅·易县·易水悲歌

易县位于保定市北部,太行山脉东麓。西起紫荆关,东达拒马河,南抵孔山,北至洪崖山,面积2534平方公里。易县历史悠久,春秋时属北燕。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易县城东南五公里处营造燕下都,成为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燕国,原为西周封国。春秋之世,燕杂揉戎狄之间,屡被山戎侵扰,常自顾不暇。晋国称雄,翦赤狄、灭白狄,才使燕国乘隙发展起来。到了战国时期,燕国已成为七雄之一,疆域广阔,辖地包括今河北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以及山东西北部,国都蓟,称为燕上都。战国时,燕国为应付南方诸国,决定在易县城东南建造燕下都(古称武阳城)。燕王哙时,曾进行过改革,但收效甚微。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礼贤下士,重用人才,四方之士争趋于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燕国开始富强。前284年,燕将乐毅奉命联合韩、赵、魏、秦、楚大举伐齐。齐王出走,燕军独自追击齐军,下齐七十余城,迎来了燕国的鼎盛时期。前226年,秦发兵破燕取蓟,燕迁都辽东。前222年,秦再次伐燕,进军辽东,虏燕王喜,燕亡。

燕下都成为燕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后,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开始在这里上演,史书言:“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韩愈说过“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苏轼也曾感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图书者往往而是。”古老的燕赵文化,造就了世代相传的燕赵侠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流传千古的悲壮诗歌,就是在这里唱出的。“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曹植对古幽、并二州英雄儿女的生动写照。

燕下都遗址犹在

燕下都遗址位于易县城东南4公里,界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西倚太行,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居高临下,便于防守。燕国都城原设于蓟,即今北京城。战国时燕国为应付南方诸国,决定在此险要处建一军事重镇,称为“下都”,原都城则称为“上都”。

关于燕下都的营造年代,说法不一。但从历年出土兵器的铭文看,燕下都的繁荣时间主要是在燕昭王(前311—前279)以后。一般认为燕昭王营建燕下都说法比较可靠。前222年秦灭燕,下都废弃。

故城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中部有运粮河故道纵贯南北。河东侧有平行“隔墙”一道,将城分为东西两城;运粮河以西谓之西城,是为加强东城的安全而设的防御性附城。运粮河以东谓之东城,是当时人们聚居和活动的中心。周长18.5公里,它的南面有中易水,北面有北易水,东西有古河道和城濠沟通两水。从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来看,东城又可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墓葬区和古河道五大部分。手工业作坊区围绕着宫殿区,分布在由西北到东南的弧线上。市民居住区在东城的西南、中、东和东北各部。墓葬区设在东城的西北角,有“九女台”和“虚粮冢”两个墓区。

宫殿建筑以紧贴在横隔墙中段南侧的武阳台为中心,在台北1400多米的轴线上,依次有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诸夯土台基。其中武阳台最高大,东西约140米,南北约110米,高约11米。

武阳台东南约4.5公里处的“金陂堤”外,便是著名的黄金台。燕昭王为使燕国繁荣昌盛,千金市骏骨,广纳天下贤士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城西南的凌云册村,传为太子丹读书处,燕王喜为使太子丹成才,特为其造了凌云书院。城西垣燕子城今名燕子村,传为太子丹居住之所。中有八角十三层砖塔一座,高18米,名燕子塔,传系后人为纪念太子丹而建。

黄金台千金买骨

黄金台,又称金台、燕台、招贤台,位于燕下都遗址中武阳台东南约4.5公里处的“金陂堤”外,为燕昭王所筑。在这里,郭隗劝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为振兴燕国,报齐国入侵杀死父王的大仇,他访问贤人郭隗,虚心求教。郭隗劝他招贤,讲了个“千金买骨”的故事:“古时有个国君,委派近臣带了千两黄金去寻购千里马。近臣在路上发现许多人围着一匹死马,人们说:‘这匹马日行千里,不幸死去,真正令人痛惜。’近臣听罢,便用五百两黄金买下了这匹马的尸骨,包扎停当,带回去回复君命。国王一见勃然大怒道:‘一具死马骨有何用处,怎值得浪费五百两黄金?’近臣答道:‘以重金买死马尸骨乃是千古未闻之事,死去的千里马尚能有人出高价购买,何况活着的千里马呢?有千里马的人一定会送上门来。’结果不到一年,国王竟得到了好几匹千里马。”郭隗建议:“现在,大王决心招贤纳士,不妨把我当作‘千里马尸骨’,以此为始,那么,比我高明的人一定会来替大王效力,燕国何愁不兴?”燕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在京城修建了一座黄金台,台上放置黄金作为聘礼。他请郭隗住在黄金台上的招贤馆里,赐黄金万两,拜郭隗为师,并派人到各地张榜招贤。果然,有才能的人纷纷来燕国应聘。军事家乐毅从魏国来了,哲学家邹衍从齐国来了,政治家剧辛从赵国来了,真是群贤毕至,人才济济。燕昭王量才器使,发挥每个人的专长;改革制度,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燕国很快富强起来,终于打败了强大的齐国,替先王报了仇。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留下了“千金买骨”、“金台招贤”、“请自隗始”等成语。黄金台招贤的佳话引起了后世人们的向往。唐代诗人李白赞誉这段盛事云:“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自赵至,邹衍复齐来。”(古风·十五)唐初著名诗人陈子昂登临蓟丘也发出过感慨:“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蓟丘览古·郭隗》)

风萧萧兮易水寒

离易县城3.5公里处,有一村名叫血山村,它坐落在一个孤立的小山包上。村子不大,房舍低小,乍看并不起眼。二千多年前刺秦王的壮士荆轲就曾在这里居住过。村后山包上残存着半截古塔,俗称“樊於期塔”,又名“镇陵塔”,仅存三层、四棱,第二层有镇陵塔碑刻。此塔建于元中统二年(1261)。传说此塔最早为燕太子丹所修,以纪念好汉樊於期。

樊於期原是秦国的大将,曾煽动秦王的弟弟长安君成峤反对秦王。由于他勇有余而谋不足,加上成峤年幼无知而失败。成峤及樊於期一家被杀,樊於期只身逃到燕国,投奔了太子丹。

燕国在燕昭王时国力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燕昭王后,国力渐微。为了取信于秦,燕太子丹入质于秦。秦王政待之无礼,太子丹屡次要求回国,均不允。秦王说:“让乌白头,马生角后,你再回去吧!”这当然不可能。太子丹不由得仰天长叹,其叹声感动了上苍。翌日,乌忽白头,马也生角,秦王大惊,遂放太子丹回国。

太子丹回国后时刻想着报受辱之仇。由于燕国国力甚微,不能正面用兵,只能争取暗杀手段。当时有一很有名气的隐士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荆轲原是卫国人,先世为齐人,是齐国大夫庆封之后,楚王曾讨杀庆封,其后代逃到魏国,于是改庆为荆。荆轲到了燕国,与卖狗肉的屠户交了朋友。后来又交了个朋友叫高渐离,此人善击筑(一种古代乐器)。荆轲善击剑,好饮酒,天天在闹市中的狗肉铺里与高渐离等朋友纵酒放歌。喝到尽兴处,高渐离击筑而荆轲和之,时而笑声连天,时而泪流满面,旁若无人,人皆奇之。

田光知荆轲为奇人,于是将太子丹谋划复仇之事告诉了荆轲,并说他已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之志,说:“我听人说,‘长者为行,不使人疑’,太子丹嘱我不要泄漏机密,这是疑我,只有以死自明,我死后你速去报告太子!”说完,田光刎颈而死。这就是传说中的“田光刎颈荐荆轲”。

荆轲见了太子丹,并说田光已自刎。从此太子丹待荆轲如上宾,不仅盖了馆舍,而且还把自己的车让给他坐。于是荆轲便以燕为家,以血山村为“故里”了。

不久,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荆轲说:“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想得很周到:空手去见秦王,秦王怎么会让他见呢?于是荆轲提出:最好拿着“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悦见臣,臣乃得以有报。”

但太子丹不同意:“樊将军被迫逃亡燕国,我怎能出卖他,使我陷于不义,我于心不忍!”荆轲便从大局出发,私下去找樊於期。荆轲说明了来意,并示意将借樊将军头以取得秦王的信任。樊於期慨然应允,坚定地说:“这是樊某日夜盼望的事!只要能报仇,舍我头算啥!好吧,你拿去!”当即拔剑自刎而死。头坠背后而两目瞑,颈中冲起一道血光,洒落四周,染红了小小的山村,这就是血山村村名的由来。至今山上有足印,相传是樊於期的足迹。

荆轲将樊於期之首封于一木匣中,又备了一把匕首,将匕首卷在献给秦王的督亢地图中。太子丹派秦舞阳做荆轲副使,两人向秦国进发。

出发前太子丹及众宾客在易水河畔一小村为荆轲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高渐离也携酒肉赶来。这是公元前227年深秋的一天,《史记》这样记叙当时的悲壮场面:“太子及宾客知其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祭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之,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仰面而呵气,直冲霄汉,顿时化成一道白虹,贯于日中,世称“白虹贯日”。见者都大惊失色,荆轲两眼都瞪出了血,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这就是“怒发冲冠”的来历。荆轲又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歌罢,“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从此,为荆轲送行的这个村子,取名“白虹村”。

荆轲在向秦王政献地图时,图穷而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死。辽代,在易县城西2.5公里的荆轲山上建“荆轲塔”,因塔坐落于圣塔寺院中,故又名圣塔院塔。后寺院与塔俱毁,今存荆轲塔为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在原塔基础上重建的。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清碑上又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荆轲而设也”等语。此塔八角十三级,高24米,砖石结构,白色。每层八隅各悬风铎,清风徐来,叮咚作声。

荆轲死于咸阳后,后人曾在塔基处建有葬荆轲的衣冠冢。圣塔院寺原来位于塔东。后人凭吊时发现以石敲塔基石发出的响声,酷似蛙鸣,据说是因为荆轲死得冤屈,连青蛙都为其鸣不平。当地为保护文物,禁止敲击塔基,在塔南雕了一块蛤蟆石,供游人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