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洞庭湖之旅·岳阳楼·文心雕楼
景以人传,文心雕楼。岳阳楼载誉古今,自与历代能工巧匠凭聪明才智使之在力学、建筑学、工艺学和美学方面取得惊人成就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有关文人的艺术创造。
颜延之首开先河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晋宋之际文学家。富有诗才,当时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少时孤贫,好读不倦。南朝宋初任太子舍人,少帝时出为始安(今广西桂林)太守。不久调任建康(今南京)。赴任途经岳阳时,留诗《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题所言巴陵城楼即岳阳楼。据考,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首描写岳阳楼的诗。作为岳阳楼前身的岳阳西门城楼,历经两晋至南北朝二百余年,几无声息,是颜将它引进诗歌王国。这首诗也为后世诗人描写岳阳楼提供了成功的先例:“江汉分楚望,衡巫奠南服。三湘沦洞庭,七泽蔼荆牧。……”诗人登高极目:江、汉分楚,衡、巫奠南,浩浩三湘之水汇入洞庭,茫茫云梦七泽滋养着荆州沃野。这种辽远开阔的视野和磅礴广大的胸襟,显然是把握了观览洞庭景色的最佳角度和具有典型意义的审美体验,所以对后世影响颇大。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等名句尽管在艺术上比颜诗上述描写更高几筹,但基本路数却并无二致。
杜子美五言绝唱
自唐张说修筑岳阳楼,“每与才士登楼赋诗”,特别是李白题诗岳阳楼以后,岳阳楼便成为文人学士雅聚吟咏之乡,贬官迁客散愁泄怨之所。其间佳作颇多。佼佼者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唐著名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未曾入仕,又称孟山人。自幼好学,诗文俱佳,胸怀壮志。曾隐居鹿门山,但有积极入世之准备。四十岁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与王维交情甚笃。据传王维曾私邀其入内署,不想玄宗忽至,孟浩然惊避床下。王维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孟自诵《岁暮归南山》。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甚为不悦:“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乃将其放归襄阳。孟情绪黯然,曾漫游吴越,饱览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五年,右丞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即以诗自荐。其诗集中致张丞相诗有八首,此为其中之一。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景观。一个“平”字,写出八百里湖水的浩渺,一个“混”字画出水天的浑涵;一个“蒸”字一个“撼”字捉住了洞庭内在的磅礴气势和外在的煊赫声威。有声有色,充满活力,遂为咏湖名句。前人评论此诗说:“起法高浑,三四雄阔”(清·沈德潜)。宋末元初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还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相并列,谓“后人不敢复题”。后四句巧用《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典故,表达希望对方引荐的意愿。据说张九龄看后,为其才华倾倒,也为其怀才不遇而惋惜,遂招孟为幕僚。一说此诗作于张九龄在相位时。
唐乾元二年(759)春,李白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中途赦。诗人惊喜交加,当即沿江东还。来到岳阳时,写了许多诗。广为传颂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即为其中之一:“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前两句写登楼俯视下界所见之辽阔景象;三四句写仰观天宇之所见所感。五六句极言岳阳楼之高耸,七八句叙写诗人的酣饮之乐。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突然遇赦获释后一时乐以忘忧的欢快心情与旷达胸襟。
但就诗的思想境界、人格光辉、艺术造诣及对后世影响等各种因素综合来看,在众多吟咏岳阳楼诗作中,首屈一指的还当数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千古绝唱,作于唐大历三年岁暮。当时五十七岁的诗人,饱经忧患,身染肺病、风湿、右臂瘫、左耳聋等多种疾病,又逢国家风雨飘摇,万方多难。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却又“落日心犹壮”。这样,他有幸登临渴慕已久的岳阳楼时情感就极为复杂,笔下情景也就如八百里洞庭一样千汇万状,雄浑苍茫。首两句以“昔闻”起题,“今上”接应,单刀直入,一虚一实,快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三、四句写登临所见,以气吞云梦的胸襟怀抱和融铸万物的煌煌巨笔,卓然光掩前人:洞庭汪洋将吴楚相隔,天地日月出没沉浮于浩波之上。“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古人此论,诚不为过。五、六句笔锋陡转,由浩茫宇庙一变而为凄苦小舟,“诗境阔狭顿异”(清·黄白山),魅力摄人心魄:“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清·浦起龙);“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清·查慎行)。末两句,一大一小,一虚一实,“胸襟气象,一等相称”(清·黄白山)。至此,洞庭日夜汹涌,天地为之低昂的壮阔气象扑面而来,诗人心忧天下、古今为之俯首的伟大胸襟豁然洞开。难怪岳阳楼有一名联,慨叹“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心”。
毛泽东曾手书此诗。其笔意奔放,布局严谨,笔触雄健挺拔近似怀素狂草,将诗圣赤子之心盎然再现于尺幅之间。此书作已放大勒石,嵌于岳阳楼碑廊,并刻板制成雕屏,陈列于三楼之上。
范希文两字关情
如果说,李白、杜甫、孟浩然等人的诗歌杰作毕竟还只是一种艺术的渲染的话,那么,范仲淹那篇绝妙的记文——《岳阳楼记》则直接使岳阳楼身价百倍,且美名永存。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出身贫寒,两岁丧父。青年时曾借住寺庙,划粥为食,五年未尝脱衣而眠。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第。庆历三年授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因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失败。于是请求外任。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皆有善政。应好友滕子京之约撰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任所。
《岳阳楼记》全文三百六十四字,可称行行金玉,字字珠玑:
《文心雕楼》古诗句出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嘱予作文以记之。
《文心雕楼》古诗句出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文心雕楼》古诗句出处: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文心雕楼》古诗句出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其喜洋洋者矣。
《文心雕楼》古诗句出处: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文心雕楼》古诗句出处: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文章第一段简要地说明作记的缘由。第二段开始进入正文。因为“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故作者不对楼本身作描写,而去写洞庭湖。写洞庭湖又不是着力于客观的描写,而是酣畅淋漓地铺陈历代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感受。第三段写悲者之览物,第四段写喜者之览物。这一喜一悲,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五段——全文的主旨:上述二者皆不足法,“仁人之心”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一思想的提出,使这篇文章成为冠绝一时而又传之永久的至情美文,千古风范。以致后世乾隆皇帝都心有所动。他在为元末画家夏永所绘扇面《岳阳楼图》的题诗中云:“先忧后乐仲淹记,至语真先获我心。”题诗呈扇形,留有“自强不息”等印章。此诗已刻成诗碑,现存于岳阳楼碑廊。
范仲淹这一思想,是他伟大抱负和高尚情操的集中反映。与他同时的另一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就说,他从小即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能有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绝非偶然。
由于《岳阳楼记》如此优美感人,还曾引起一个有趣的问题:范仲淹写作此文时并不在岳阳,也未见到过新修的岳阳楼,这或许也是他在楼本身着墨很少而多写洞庭风光的原因之一。那么,他是否到过洞庭湖呢?对此,1982年《北京晚报》曾展开过讨论。一些文章,特别是岳阳本地作者的文章,认为范仲淹所以能写出《岳阳楼记》,是因为他从小寄寓洞庭湖畔的安乡之故。历史学家邓广铭撰文认为此说“谬以千里”:南宋楼钥《范文正公年谱》明文记载,范仲淹生于徐州,两岁丧父后,其母谢氏携之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县)朱氏,他遂被名为朱说。二十岁举学究,后即读书于长山醴泉寺数年。一日惊闻本为苏州范氏子,乃发愤自立,“径趋南都”应天府。二十七岁进士及第,任广德军司理参军。隔年为亳州节度推官时上表陈请归宗,改名为范仲淹。据载,自范仲淹身后声名远扬之后,拉他作“乡贤”已早有先例。以至到南宋后期他青少年时期的居址和就读处等就成了问题。如宝庆三年《澧州范文正公读书堂记》即云,范两岁从其母归朱氏,后朱氏知澧州安乡,范亦侍母偕来,并曾就读于当地兴国观。绍定二年《池州范文正公祠堂记》则又云范母改适者乃距池州青阳县十五里的长山(今山东省)朱氏。今《岳阳天下楼》一书认为,大凡历史上有成就之文人,都会游历各处名山大川,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进入仕途,更可奔走各处。故说他幼居安乡无据,到过洞庭则是无疑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即为证明。此说当较公允。
张得天题屏生辉
《岳阳楼记》送至岳阳后,即由著名书法家苏舜钦书丹,邵竦篆刻陈列楼中。时人将滕子京修楼、范仲淹作记和苏舜钦书丹、邵竦篆刻誉为“天下四绝”。碑后亡毁。
现岳阳楼一、二楼正面中间,各嵌一块大型《岳阳楼记》紫檀木雕屏,为楼内主体饰件。二屏皆落款张照,但一真一赝。二楼那块为真品,从款识可知,是乾隆八年六月张照遵当时岳州知府黄凝道之嘱而书。张照,字得天,号泾南,江苏华亭(今属上海市)人。康熙进士,雍正间官至刑部尚书,通法律,精音律,尤工书法。据说少时家贫即以棕把蘸水于青砖上练字,每晨几千字方休。天长日久,方砖凹陷似砚,棕把垒成小山,遂成一代大家。人谓他的字具欧阳询笔法的劲峭严正,虞世南字形的婉雅秀逸,并兼具褚遂良体的疏瘦劲练。当时连日本、朝鲜、越南的使者,都重价前来求字。进京赶考,乾隆御览,见其所书字字生辉,赞道:“羲之之后只一人,除了张照谁能比。”乃钦点张照为探花郎,授翰林学士。这样一个人物怎么会为岳阳楼书屏的呢?据说乃是黄凝道激将法所致:张照解运粮草经岳州,适逢天有风暴,黄知府乘机接风留住,并陪其同登古楼,瞻仰重修风采。谈到“天下四绝”之时,黄连声叹息:“今楼有人重修,记却无人重书了!”张照兴致勃发,愿为代笔。黄凝道早有准备,立即叫人送来文房四宝。张照乘兴挥毫,笔如蛟龙戏水,猛虎穿山,三百六十四字一挥而就。黄随即命最好的雕刻匠,用从交趾买来的紫檀木,日夜赶刻,不到一月功夫,这篇佳文佳字便雕刻完毕。岳阳楼又添一绝,风光愈美。
不想道光年间岳阳来了个为官不正、贪得无厌的魏知府(一说为吴知县),在岳阳楼见到这块雕屏后顿生歹意。为将其窃据己有,指使心腹长时间摹仿张照笔迹,几乎达到乱真程度。然后秘密刻制了赝品,离任时将真品换下装船运走。谁知老天有眼,行至距城六十里的九马嘴(一说鹿角)时,湖上风暴骤起,浊浪排空,盗宝者船翻人亡。以后雕屏被渔民打捞上岸,为当地名士吴敏树购买。
吴敏树(1805—1873),清代散文家,巴陵人。字本深(一说字笔如),号乐生翁,别号拌湖渔叟,派号道杠,因筑书斋于南屏山,故又号南屏,人称南屏先生。敏树自幼好学,才智过人,志趣超俗。生平喜好山水,耻于仕禄。曾任浏阳县教谕,不久即因厌恶官场生涯而托病辞职还家。早年同曾国藩交好。咸丰初,曾国藩回湘募兵,过岳阳时约请吴为募僚,后又举荐其为两广盐运使,均不从。吴敏树握笔不辍,研攻经史文学,著述别出于古文桐城学派,另树一帜为拌湖学派。有《拌湖文集》、《拌湖诗集》等。据说吴敏树购得雕屏后,发现屏上“歌”、“互”二字被损,使精心摹写近半年,才将其补刻好。敏树逝世前,再三叮嘱子孙们妥存此屏,待天下太平后送岳阳楼挂上。后连年战火纷乱,直至北伐战争后重修了岳阳楼,吴老先生的宿愿方得以实现。这块黑底金字带有传奇色彩的雕屏,今已成珍贵文物,在二楼熠熠生辉。那块赝品亦被陈列于一楼。它模仿虽可乱真,仔细揣摩,则不难发现,其笔力、架势都有所不及。为与真迹有别,以黑底绿字相示。
众名联烘云托月
匾额楹联与厅、堂、亭、榭等的结合,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楹联相传始于五代后蜀,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句。楹联多与匾额相配,树立门旁,或悬于上述各类建筑楹柱之上。许多名联佳对,往往不仅能装饰门墙、点缀堂榭,表达建筑物主人的意图、情感,而且本身就是优秀的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有烘云托月、丰富景观、唤起联想、增加诗情画意等独立的文学意义与美学价值。
岳阳楼众多的名联中,首屈一指的当数一楼雕屏两旁窦垿撰、何绍基书的一百零二字长联:
《文心雕楼》古诗句出处: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文心雕楼》古诗句出处: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出句以“一楼何奇”发问,引人入胜。继而列举诗圣之绝唱、名儒之忧乐、贤史之振兴、醉仙之传说,又接以诗、儒、吏、仙之排比式反问,既烘托出岳阳楼之奇又极概括地介绍了岳阳楼主要历史人物与史迹。在此基础上,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意境与情怀来感叹世事沧桑,动人心弦。下联描绘岳阳楼的山川形胜,以此处的“地灵”去合上联之“人杰”。人杰地灵之盛即岳阳楼大观所寓之“真意”。故末句点出“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画龙点睛,余韵悠长。此联作者窦垿,云南罗平人,字子坫,又字子州,号兰泉。清道光五年中解元,光绪九年中进士,任吏部主事,后擢为江西道监察御史。此联书写者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道光时进士,著名书法家。楹联刊刻于同治年间两江总督曾国荃重修岳阳楼之际。
三楼檐柱有传为李白所书“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一联。据说当年岳阳楼三楼木壁上有隐约可见“一、虫、二”字样,人谓仙迹。一日李白来游,悟而笑之,当即应请书“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下署“长庚李白书”。
岳阳楼其他名联还有:明诗人魏允贞诗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现挂于大门口;明兵部尚书杨一清所撰“眼前忧乐谁无意;天下江山此最雄”,现挂于东面新门楼屏风两侧;清文人熊少牧所撰、何绍基所书“十五年胜地重游云外神仙应识我;八百里长天一览湖边风月最宜秋”,现挂于一楼北面墙上;清学者吴敏树所撰“乾坤吴楚双开眼;廊庙江湖一倚楼”,现挂于一楼大厅金柱;还有清学者胡林翼所撰“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周元升所撰“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以及近人夏曦所撰“八百里洞庭谁在眼;五千年历史再回头”、郑家溉所撰“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吕仙,理乱不闻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忧时范相,疮痍满目一登楼”等。
在岳阳楼众多的匾额中,最值得提及的是岳阳楼三楼楼额横匾上的“岳阳楼”三个金色大字。岳阳楼以前所悬匾额为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于1933年所书。现匾额为当代大文豪郭沫若于1961年所书,字体雄奇而潇洒。手书未落款署名,据说是因为郭老认为岳阳楼乃天下名楼,签上自己名字不甚相宜。制匾时遵照其意,未刻其名。郭老墨迹原件,现藏湖南省历史博物馆。
留倩影幸赖丹青
不少描写岳阳楼的诗文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勾勒了楼的形象,但毕竟难以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岳阳楼数千年来屡建屡毁,其形制多有变化。幸有历代丹青好手精心制作,我们今日方得窥其往昔倩影。
从滕子京致书范仲淹求记时送去《洞庭秋晚图》可知,宋以前即有有关岳阳楼的绘画,可惜未能传世。据熊培庚《岳阳天下楼》一书介绍,现存有关岳阳楼的具有艺术与资料价值的绘画主要有以下一些。
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岳阳楼图,为元代至正七年(1347)夏永所绘扇面图。夏永字明远,工画亭台楼阁,曾用头发绣成《黄鹤楼图》、《膝王阁图》,“细若蚊睫,侔于鬼工”,颇受推崇。扇面《岳阳楼图》,精细地描绘了岳阳楼风姿:楼高耸于城墙之上,二层三檐,九脊歇山顶,脊饰龙吻,饯脊有蹲兽五个。一、二层脊饰同屋顶。二楼内设有门窗,周有回廊。一楼围以突轩,内设回廊。北面突轩外有一小亭,顶为歇山式。综观全图结构,此时岳阳楼仍承宋制(可从宋人诗歌中约略窥见),布局严实,蔚为壮观。
明万历时,王昕绘有《三才图会》,记载岳阳楼形制为于元无甚改变:“三层,四面突轩,状如十字,面各二溜水。”从明宫廷画师安正文所绘界画《岳阳楼图》看,明末岳阳楼形制已有较大改变:楼身为六角形,上置重檐盔顶,楼上四周环以明廊,屋面脊饰蹲兽,顶置宝瓶。一楼东南面有前轩,轩东北面接有长廊。
从清初画坛八家之一龚贤所绘《岳阳楼图》可见,此时岳阳楼形制又有变化:主楼二层三檐,顶部似圆形攒尖,无脊饰,檐面平缓,远视颇似北京天坛祈年殿,具有明显的清代风格。从嘉庆九年《巴陵县志》刊刻《岳阳楼与君山图》看,岳阳楼似又恢复明早期式样:重檐歇山,四面盔顶,上置宝瓶,翘首起翘较高,四面建前轩。楼体布局更繁杂,气势亦更雄伟。八十年代重修,恢复了明清式样。
在今人的丹青之中,当特别提到中央美术学院周令钊教授的壁画《古楼胜状》。画高2米,宽3米,嵌于岳阳楼陈列室进门的屏风之上。壁画采用散点透视,以线条疏密分层次,以树衬平台,以平台衬楼,重点描绘了岳阳楼的整体布局,同时又点染了楼周围洞庭湖、君山等的秀丽风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