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苏北之旅·南通·崇川福地苏北古城
南通,古名通州、崇川,地处中国黄金海岸中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为苏北著名历史文化古城。
南通由东海泥沙淤积而成。早先这里汪洋一片,战国时楚人枚乘《七发》所言“广陵观涛”,实际就是当年长江入海口。两汉时,长江口仍呈喇叭状,不过江口海域已出现了狼山,故当地有“先有狼山后有州”之说。南北朝时,狼山周围出现毗连的胡豆、南布等沙洲。唐末天祐年间,涨沙成绿野,遂与北岸陆地相接。通州之行政建置和建城始于后周显德五年(958),自宋至清初,皆沿袭此名。清雍正二年(1724),升通州为直隶州,俗称“南通州”。辛亥革命后,改州称县,五十年代始用今名。
东海小瀛洲
南通襟江负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拥有可同荷兰莱茵河口鹿特丹港、美国密西西比河口新奥尔良港、英国泰晤士河的伦敦港及上海港等世界级良港媲美的深广水域。往西,可上溯古城扬州、镇江、南京,往东南,与上海近在咫尺,再往东,与日本长崎相距仅460海里,两国渔人常帆影相照,渔歌互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相传为乾隆皇帝所作的这一上联,实在是独得了南通地理形势之神韵。
南通山青水秀,气宇非凡。狼、马、剑、军、黄五山临江而立,登临可饱览江海平原无限风光和大江入海的雄浑景象。狼山脚下北麓园里的仙人洞、仙砚石、葫芦峰、勃鸪崖、语海楼,啬公墓里的张謇墓、鱼乐廊、望鹤亭、待吟书屋,如皋水绘园里的雨香轩、水明楼,皆洋溢着江南园林的情趣,跳荡着古国文明的灵气。东临大海处更有范公堤,可观沧海之浩大,发思古之幽情。
南通物华天宝,早在唐宋年间,这里即以产盐闻名。沙洲与陆地接壤后,田园牧歌悠然而起。享有“国际王牌”、“亚洲之香”美誉的天然薄荷脑,香飘数百年,而今愈浓。据统计,我国薄荷脑出口量约占世界年需要量的三分之一,而南通薄荷厂所产“白熊牌”薄荷脑即占此项出口量的60%!元末明初,棉花在这里落户生根,纱织业的凯歌又随之骤然而起。于是,自明代即有色泽沉着、淳朴典雅的南通蓝印花布蜚声中外。清末,状元张謇在通州创办大生纱厂,更揭开了我国现代纱织业的崭新篇章。近年,我国第一座纺织博物馆在南通创建。
民间传说,通州之名始于它为沙洲孤岛之时。因其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称崇川福地、东海小瀛洲。不久,它的名声传进京城,惊动了皇宫里的王妃太子。大家都想到小瀛洲一饱眼福,便找礼部要来地图。当时纸还没有发明,地图画在一块薄薄的青石板上。宫里的人不得随意行动,只好天天对着青石板望梅止渴,指着青石板上的小瀛洲,今天你说几句,明天她说几句,久而久之,青石板上的小瀛洲被手指磨成个小洞。一天皇帝看到这块有洞的青石板地图,问明原委,哈哈大笑:“这哪里是什么小瀛洲,石板都磨通了,明明是通州嘛!”小瀛洲借了皇帝的金口玉言,便唤作了通州。
垂青南通州的还不只是王子、王妃。传说吕洞宾一日在蓬莱正与诸仙畅谈天下美景,忽有群鹤来仪,绕仙阁一匝,旋又翩翩南飞。吕洞宾一时兴起,步青云紧追鹤群,直至南通州百草丰茂、仙鹤栖居的鹤城——著名渔场白水荡。吕仙饮酒餐虾,一住经年,且此后又三度重来。人们感其挚诚,遂将此地易名“吕四”,沿袭至今。还有白娘子的义妹小青蛇,在白娘子被法海压入雷峰塔后,便落户在通州海门的一个无名港口,并借这里的风水,一跃而为青龙,此后,这个港口便叫做了“青龙港”。
“理想的文化城市”
南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起兵失败后隐居于此,现狼山南麓有唐骆宾王墓。唐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即在狼山附近启程。日本和尚圆仁,838年随日本使者来中国时在通州掘港登陆。
北宋名臣王安石曾游览通州,并作有《狼山观海》一诗。北宋另一名臣范仲淹,悯百姓水患之苦,率众于东海之滨筑造福万代的“范公堤”。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德祐二年(1276)在京口(今镇江)逃出元军虎口后,从通州卖鱼湾出发,渡海南行勤王。此间作诗多首,其中有《渡海观狼山》:“风急千重浪,潮生万顷沙。狼山几点青,极目是天涯。”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这一名句作结的《泛海怀通州》,亦作于渡海途中。他的诗集《指南录》,正由此得名。为纪念文天祥之行,人们将他出海的港口定名为“遥望港”,并在卖鱼湾建渡海亭。后亭毁,民国四年张謇又在石港东北杨家环附近重建,抗战时又为台风所毁,今仅存残碑一截、张謇亲拟《渡海亭记》碑文拓片和渡海亭照片,分别藏于南通县文化馆、南通市博物馆和图书馆。1983年又于昔日卖鱼湾,今之五总镇重建,并拟辟“文天祥纪念堂”。石港文山还曾有纪念文天祥和范仲淹的“范文二贤祠”,大殿前柱有联云:“齐韩、富、欧为名臣,先忧后乐;秉天、地、人之正气,取义成仁。”韩,韩琦;富,富弼;欧,欧阳修,均为宋仁宗时名臣。“天、地、人之正气”取意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
明代,南通出了一位抗倭英雄曹顶。他自幼聪明顽皮,胆大过人。因头发生成三个顶,呈品字形,人们喊他顶儿,他也就索性改名曹顶。嘉靖年间应募入江南水师抗击海上倭寇,勇冠三军,屡建奇功。民间传说他战事结束后回通州城开了面店。后又有倭寇来犯,他当即把磨得锋快的切面刀扎在擀面长棍上,变成了长柄大刀。他用左手试摸刀口,不想一碰刀刃,四个指头竟掉了下来。曹顶哈哈大笑,包住伤口,跨上战马挥刀上阵,一路50里,切面砍瓜般落下上百颗倭冠脑袋。最后终因精疲力尽、寡不敌众而牺牲于乱刀之下。百姓闻讯痛哭失声,全城为之送葬,遗体和战马都埋在通往狼山的路中间。石墓上塑横刀立马之曹顶神像,左手无四指,墓后建曹公祠,并在离祠不远处堆被他杀死的倭寇尸体为冢,俗称“倭子坟”(实为古烟墩遗址)。今曹顶墓、像与倭子坟均在,曹公祠已拆,地名仍保留。另外,曹顶牺牲处单家店(今平潮)建有曹公亭,亭前有对联:“遗像千秋,雄心直欲歼全虏;危亭一间,毅魄犹应恋此乡。”
南通如皋有水绘园,为明末才子冒辟疆和名妓董小宛故宅。冒辟疆(1611—1693),名襄,号巢民,少有文名,精于书画,但连考六次未能中举,朝廷赐以副贡。尝詈阉党阮大钺,甲申兴党狱,获救得免,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并称“四公子”。入清不仕,遂与金陵名妓董小宛僻居故里。回乡后,将祖传之水绘园重加修葺,遂成别具特色之文人园林。现存之水绘园,规模仅约旧时十分之一,然据此犹可观昔日之风采。进园门即为寒碧堂,正中墙壁挂有高8尺宽3尺之关公画像拓片,据说为国内关羽石刻画像之最,其碑石亦尚存于园内。此像为宋名画家马远作,明末一名金石家刻,园主人冒辟疆小楷题跋,故又有“三绝”之誉。寒碧堂东有水明楼,楼虽不大,却有前轩、中轩和阁楼之分,且有三弯九曲回廊相连,极为雅致。前轩正中有传为小宛当年鼓琴之瓦制琴台,长3尺,中空,拨琴于其上,即有金石之音共鸣于一室。据说原先还有“多宝楼”,为冒辟疆珍藏赏玩珍宝之处。冒辟疆擅长鉴别古玩,收藏甚丰。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曾多次在南通以文会友,留下不少轶闻趣话。南通城西寺路上原先有座出名的大庙西寺,当家和尚苍松是个势利鬼。有一年听说郑板桥来游通州,便设法把他请到西寺小住,招待以上好茶饭,以便索要对联墨宝。郑板桥从他言谈中知其真意,连住三天没有动作。第四天,苍松叫小和尚送纸墨笔砚让郑板桥“消遣”。郑板桥只笑笑而已。苍松有点不满意了,招待的菜少了,茶也少了。又这样过了三天,苍松和尚连茶叶都不给了,只给点黄菊花,饭桌上也只有青菜加点盐,连油花都没有,郑板桥还是不动声色。苍松气坏了,又把白米饭换成粯子饭,茶换成白开水,景德镇茶具换成粗瓦壶。郑板桥这才以对子相赠:“青菜白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弄得苍松和尚哭笑不得。
至清末,由于张謇的开放进取,更有王国维、吴昌硕、陈师曾、叶圣陶、梅兰芳、欧阳予倩、余叔岩等中外名流应邀来通任教、考察、献艺,使得南通文化氛围甚浓。鲁迅先生的好友内山完造来通观光后赞道:“这是中国的一个理想的文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