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西安·宫殿遗迹多
西安古称长安。在唐昭宗天祐元年(904)朱温劫昭宗迁都洛阳,使长安成为废墟之前,这里曾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从西周起,十一个王朝在此建都达一千多年,是我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长的一座。
长安之名起源很早,始皇弟成娇曾被封为长安君。司马迁说,“长安故咸阳也”,可见长安本是秦都咸阳的一部分。汉唐两代是长安的极盛时期。后来因唐末战乱和朱温的破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和满族的兴起,政治中心逐渐转移,长安改名西安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昔日繁华的宫殿楼台早已不复存在,但其遗址依然可以让人感受到当年古都的奢华与富丽。
周都丰镐
周人最早活动在关中西部,后迁徙到今甘肃庆阳一带。古公亶父时,周人迁岐,于岐山脚下的周原建立“周”国。周文王姬昌为了做好灭商的准备,把国都向东迁徙到沣水西岸建立了丰京(今长安县)。武王姬发灭商后又从丰都迁到镐京,位于沣水东岸,又称宗周。丰与镐东西隔沣水相望,迁都于镐是因为丰京位于沣河与灵沼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难以发展。周人虽然迁都于镐,但并没有废弃丰京,仍然把它作为都城的一个部分。
丰镐作为西周的政治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至周厉王时,因政治黑暗,激起住在丰镐附近的人民反抗,厉王出奔,死在外地。幽王腐败,犬戎入侵,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西周结束,这里便成了秦国的势力范围。丰镐也成为废墟。
据考古勘察,丰镐二京相距12公里,面积88平方公里。遗址内发现有廊院式宫殿建筑群、手工业作坊、居民区、墓葬区等。在分布密集的窖穴中出土了一万余片甲骨和大批青铜器,其中有字卜甲一百七十片,字小如粟,形似金文,是迄今我国唯一出土西周甲骨文的古城遗址。1975年在客省庄发现四处车马坑,被命名为“沣西车马坑”的一坑内,有四马驾作战戍车和两马驾乘坐轺车各一辆,为奴隶主死后的殉葬品。
秦始皇与阿房宫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每灭亡一国,必仿其宫室,作于咸阳北阪上,但是咸阳的地理条件却限制着大规划宫殿的建立,难以容纳咸阳人口的迅速增长。秦始皇认为:“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于是“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驱使七十万人开始兴建新宫,始皇在世时只建成一座前殿。秦二世时继续营建,至秦亡时仍未完成。阿房为近旁之意,即指咸阳附近。阿房宫只是前殿的名称,整个宫殿因没全部落成而未命名。
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严,容纳更多的人进行朝拜,阿房宫的规模异常宏大。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咸阳诸宫室无与伦比。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漫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相传整个宫殿群要有七百余所大小殿宇,一日之中,各殿气候冷暖有别。秦末,项羽入关后,由于对秦王朝大兴宫殿的痛恨,火烧了秦宫,阿房宫被付之一炬。
阿房宫在古滈水与潏水之间,其遗址在今西安西郊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殿基夯土台地东西广约2公里,南北长约1公里。今阿房宫遗址主要有两处,在阿房宫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当地百姓称为“始皇上天台”,在村西南有一座长方形台地“郿坞岭”。民间相传真正的秦始皇上了天宫,“上天台”是其留在人间的替身所筑。秦始皇嬴政小时天资聪慧,天上的太白金星骑着梅花鹿下凡收他为徒,讲授治国安邦的策略。三年后,嬴政学业已成,太白金星返回天宫,临走授以挂图,嘱他想见面时,就在半夜骑上挂图上的那头梅花鹿来天宫找他。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想念起恩师太白金星来。一日晚他带着一个贴身太监骑着挂图上的梅花鹿飞向天宫。秦始皇被天宫美境迷住,再也无心回人间了。可是人间不能一日无君,太白金星便用法力将那太监变得和秦始皇一模一样,然后打发他下到凡间。这太监本是利欲熏心的势利小人,回到人间做皇帝后,立刻大修宫殿,强抓民女,充实后宫,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到他老的时候,整日担心自己很快死掉,他听说住在天上可以长生不老,就在阿房宫旁修了一座十多丈高的土台,起名“上天台”。上天台修好后,他以为自己可以长生不老,就放心大胆地到处周游去了。不料一出去就死在途中,贻笑后人。
有说始皇希望长生不老,令方士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渡海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想在新宫内筑高台祈祷他早日成功归来,名为“望想台”。岂料,高台尚未完工,始皇便病死于出巡途中。后人笑话秦始皇,就把这个高台改名“妄想台”。
汉都长安与三官遗址
汉高祖刘邦最初定都洛阳。刘邦打败项羽后,群臣多主张建都洛阳,娄敬、张良主张建都关中,认为关中沃野千里,西、北、南三方可凭险防守,只需从东方一面控制诸侯,可守可攻。刘邦采纳了娄敬、张良的建议,以长安为国都。因关中未建宫室,刘邦先暂居先秦故都栎阳(今临潼武屯镇)。汉高祖五年(前202),将秦兴乐宫扩建更名为长乐宫后,刘邦即由栎阳迁来。都城沿用秦长安乡的旧名,希望子孙万代长治久安。但刘邦并没有立即动手修筑城垣。惠帝刘盈即位后,始筑长安城墙,历时五年才完工。为了把先修的宫殿建筑都包括在内,城墙只得依宫殿和地势而变化,因此城墙东墙较直,南、北、西三面则弯弯曲曲。北城墙像北斗星,南城墙形同南斗星,因此也叫“斗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又兴建了北宫、明光宫和建章宫,在城西修建了上林苑,开凿了昆明池。并在各宫之间架设飞阁和地面复道来连接,以便往来行走,外人不能看见。历经九十多年,长安城的规模才大体完成。
西汉长安城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5公里处,当地百姓称之为“杨家城”,现残存东、西城及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太液池和承露殿等夯土建筑遗址。长乐宫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郊的阁老门村。
长乐宫。原为秦兴乐宫,汉高祖五年(前202)扩建后改名为长乐宫。由前殿、临华、长信、宣德、温室等十四座宫殿组成。汉高祖七年由栎阳迁都长安时,高祖即居住于此。汉朝初年的功臣多不懂礼法,每在此宫朝会刘邦时,秩序混乱,到颁行叔孙通定的朝仪以后,诸侯王以下才对刘邦敬畏起来。刘邦这才体会到做皇帝的滋味,得意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即任叔孙通为奉常,赐黄金五百斤。西汉初年的不少重大政治事件就发生于长乐宫。汉高祖十年(前197),有人控告淮阴侯韩信欲谋反。吕后派人谎称反叛的陈豨已死,要韩信进宫向高祖祝贺。韩信遂至长乐宫,被吕后扑杀于宫内钟室。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大封诸吕。后来太尉周勃大杀诸吕,也是围绕长乐宫进行的。汉惠帝以后,皇帝移住未央宫,长乐宫为太后住所,便称为东宫或东朝。
未央宫。在长安城西南部的西安门内,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由宰相萧何亲自监修,两年后竣工,由承明、清凉、宣室等四十多座宫殿台阁组成。未央宫是西汉及以后的新莽等几个小王朝的统治中枢,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座宫殿,只有唐代的大明宫才可与之相比,但它持续的时间却比大明宫长。
未央宫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据《汉书·高祖纪》载,刘邦看见萧何监修的未央宫后,生气地质问萧何:“天下汹汹,苦战多年,成败未可知,为什么把宫殿修得如此壮丽?”萧何解释说不如此壮丽就不能显示皇帝的威风。刘邦也就高兴地接受了。《汉书·高祖纪》还记载了刘邦在此为他父亲祝寿的事。高祖九年(前198)十月,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朝未央宫,置酒前殿,刘邦举杯为他父亲祝寿,得意地对他父亲说:“始大人常以臣亡(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老二,刘邦行三)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这些记述,充分表现了刘邦由无赖之徒一跃而为皇帝后得意忘形之态。未央宫现残存前殿及相传为石渠阁、天禄阁等高台遗址。石渠阁和天禄阁是储藏图书、档案的地方。这里常出土“长乐未央”、“长生无极”等瓦当以及汉空心砖、水道等文物。
建章宫。在汉长安城西,与长乐宫、未央宫一起为汉长安城三个最重要的宫殿群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修建,与未央宫隔城相对,并有横跨城垣的飞阁相连。建章宫相传因柏梁殿毁于大火后,迷信的汉武帝听信方士之言,用更高大的房屋来厌胜灾星而建。崇拜神仙的汉武帝在宫内太液池建有蓬莱仙岛,整个太液池象征着漂浮有五座仙山的渤海。他令方士在宫内建起一座50丈高的铜制“金铜仙人”,手托承露盘,承接夜半时分由北斗下降之“仙露”。以仙露调上蓝田与和田的美玉碎屑服下,名为“仙露玉屑饮”,妄图羽化成仙,长生不老。建章宫由三十六座宫殿组成,周长10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其前殿比未央宫还要高大。现残存有前殿、太液池及许多高大夯土台基等建筑遗迹。
唐都长安与宫城“三大内”
唐都长安是在隋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隋初仍定都长安,但汉长安城历经数百年战乱,早已破败不堪。于是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582),在汉长安城南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新城,名大兴城。唐代长安城在隋代大兴城的基础上不断新修宫殿、城郭,使之更加宏伟壮丽。首先是重修外郭城,使之更加坚固。又将隋大兴宫改名太极宫,相继新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
唐长安城有三个层次: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由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组宫殿组成。皇城又名子城,是封建政府机关所在地,紧附于宫城之南。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官僚和一般百姓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当时的长安城面积约84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西安城面积的十倍。
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被称为宫城“三大内”,是唐长安城的核心部分。
太极宫因位于后来修建的大明宫西部,而称为“西内”。唐长安城以承天门大街为中轴,分为东西两部分。太极宫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的最北部,含有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之意。太极宫前殿叫太极殿,是举行“中朝”的地方,皇帝在这里接见群臣,处理朝政。太极宫南面的正门叫承天门,北门名玄武门,这里驻有保护皇宫的重兵。唐高祖武德九年(626)三月四日的玄武门之变就发生在这里。李世民得到玄武门禁军的支持,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死了他哥哥李建成(皇太子),夺取了皇太子的资格,进而逼迫他父亲唐高祖让出皇位。
大明宫称为“东内”,本名永安宫,建于贞观八年(634),第二年改名大明宫,又名蓬莱宫,是唐太宗为他父亲避暑而修建的宫殿。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患风痹症,恶太极宫潮湿,由太极宫移到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此后,历代皇帝都住在大明宫,太极宫反成了清闲之所,但有些朝廷大典,如皇帝即位、葬礼、婚礼等,仍在太极宫举行。相传大明宫因挖大殿的地基时挖出一面秦咸阳宫中的镇国之宝“秦镜”而得名。秦镜能照出人的忠奸、真伪,能诊国病。可秦始皇却用它来照宫娥彩女,看谁有异心即斩杀。因而招致亡国。汉高祖刘邦占领咸阳后,从秦宫中取走秦镜,使汉室得以延续数百年。汉末战乱时,秦镜流失。秦镜重又出世,大臣纷纷向太宗贺喜。太宗指着魏征说:朕早就有了一面胜于秦镜千万倍的明镜。魏卿者,朕之明镜也。为纪念这次君臣明镜之会,唐太宗将永安宫改名为大明宫。唐高宗住进大明宫后,嫌大明二字有讽谏之意,改名为“蓬莱宫”。自改名那日起,秦镜便不翼而飞了。大明宫正殿为含元殿,唐李华《含元殿赋》说,其建筑材料是由江南山林中精选出来的“择一木于千木”的“荆杨之材”。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其北为宣政殿,左为中书省,右为门下省,东侧有弘文馆和史馆。此外,还有麟德殿及亭、观三十余所,极为华丽。麟德殿位于太液池西隆起的高地上,分前、中、后三大殿,以中殿为主殿,这种三殿相连的建筑形式,此前尚无先例。其气魄之大,超过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大明宫经唐末朱温破坏和韩建缩建长安城时的拆毁,遂成废墟。
太白醉酒图轴(清·苏六朋)
兴庆宫称为“南内”,在大明宫和太极宫之南。这里原是唐玄宗未做皇帝前的兴庆坊旧居。开元二年(714)改建为离宫,称为兴庆宫,以后又几度扩建。因兴庆宫离曲江池较近,穷奢极欲的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期居住在这里,兴庆宫取代大明宫成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兴庆宫中种植有许多牡丹花。天宝二年(743)春的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到沉香亭观赏牡丹。歌唱家李龟年欲演唱凑兴,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便命李白写新歌词。李白当即写了《清平调词》三章,其中有一首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把贵妃比为新妆之后的汉代美女赵飞燕,本是赞颂之词。但由于李白初到长安,被玄宗召见草写朝廷诏令时,曾让宦官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一直怀恨在心,便在贵妃面前挑拨说,赵飞燕是汉成帝宠幸的皇后,因为她的迷惑,致使汉成帝无子而暴死。后来杨贵妃因此而一直阻扰唐玄宗授官给李白。
1958年在兴庆宫花萼相辉楼遗址范围内建兴庆公园。1979年,为纪念日本遣唐留学生晁衡(阿倍仲麻吕)留唐一千二百周年,又建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和纪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