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齐鲁月·泰山之旅·泰山·奇木异石
泰山树木出色,巨石风流,可谓松柏青山,涉石为景,因石成趣。
松柏满青山
泰山多树。自山麓及山顶1300余米,随着高差和地形的变化,不同组合的植物群落把泰山点缀得郁郁葱葱、气象万千。桃花峪、樱桃园、丁香沟、海棠峪以及藤罗坊等等入目生香的地名,展示了泰山多彩多姿的面貌。
泰山的树,又以松柏为多。穷冬凋零之时,泰山犹有松涛滚滚、柏风阵阵,不让春夏之秀色,更增秋冬之壮美。泰山的风格与松柏的风格是统一的,凝重壮肃,刚阳清标。松柏之盛,实为泰山一绝胜处。
泰山松树的壮盛首推对松山。对松山在朝阳洞以北,又名万松山、松海,因松树层叠有致,有“十三层松”之说。松多攀险于绝壁石隙,沾云雾湿气而长,欹斜腾挪,姿态绝异;远望苍翠葱郁,入目怡怀。云起则青影浮动,飘渺微茫;风来则松涛如涌,盈耳惊心。乾隆游至此地,龙颜大悦,誉之:“岱岳最佳处,对松真绝奇。”
路西建有对松亭,供游客观山色,听松涛,品泉韵。古人题诗曰:“策杖重游堪纵目,盘桓懒去问蓬莱。”
泰山之阴的后石坞亦多奇松异柏,几乎囊括泰山松的所有特点,“石坞松涛”被列为泰山八景之一。
后石坞谷底有一峰拔地而起,峰巅一棵松树岸然挺立,使整个山峰成了一根高擎的巨烛,因名天烛峰。
松有松海,柏则有柏洞。过斗母宫往北沿盘旋的山道而上,在歇马崖以北的山路两侧,高大的古柏树冠相接,横柯上蔽,虽午犹阴,绿意森然,如入洞府。一巨石上镌“柏洞”二字。这两万多棵柏树植于清嘉庆元年(1796),至今已近二百龄。盛暑至此,凉风习习,暑气顿消,令人油然而生“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仙境洞府之感。
柏亦有奇者。自柏洞北上则至壶天阁。其门洞两侧有双柏对峙,自墙中生出,盘旋而上,枝叶繁茂,堪称绝奇。
泰山松柏丰茂,但以前泰山顶上只在泰山圣母的宫阙碧霞祠大殿后活着一棵苦梨树,其余地方皆光秃无树。相传这是泰山圣母与玉皇大帝争山的结果。泰山圣母略施小技独占了泰山之后,玉皇大帝不甘心,就把山顶上的树全都拔光,想要晒死泰山圣母。泰山圣母见兄长如此狠心,伤心得大哭一场,泪水使身旁的一棵干枯的苦梨树得以复活。又传与泰山圣母争山者为柴王;柴王输后也很生气,便拔光岱顶树木挑走。行至南天门又觉挑此重担不上算,就扔掉担子。前面一捆成为对松山之松,后面一捆滚到后石坞,于是后石坞也以多松而著称。
缘木述怪异
泰山有很多树木都伴有美丽的传说或奇特的历史,颇耐寻味。
岱庙东北隅汉柏院内有五株柏树,相传为汉武帝刘彻来泰山封禅时所植。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引汉《郡国志》:“庙前有柏树,汉武帝所种。”至今已逾二千年,犹苍郁翠秀,“汉柏凌寒”被列为“泰安八景”之一。但现在已死一株。据说在1928年,军阀混战,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孙良诚曾驻军泰安,把岱庙作为大本营。有一兵士为验赤眉军砍柏见血的传说,竟拿刀尝试,并殴打劝阻他的道士。道士告至孙良诚处。孙为显示他“爱护文物”,打了那士兵一顿军棍,并关了禁闭。那士兵心怀不平,竟拿汽油把那棵树烧焦了,千年汉柏,无辜死于一旦。
岱庙另有一唐槐院,内植唐玄宗封禅留下的唐槐。明崇祯年间已“大可数抱,枝干荫阶亩许。”到清嘉庆时“空腹皵裂,乔枝炕叶,荫广数弓。”民国初“古干中劈,荫覆半亩。”后因兵乱倍受摧残,渐渐枯死。1952年,又在枯槐内植一株小槐树,俗称“唐槐抱子”。如今,“子”槐虽无老槐当年风采,却也已扶疏郁茂、长大成树了。
斗母宫宫门西向,门外有明代古槐,虬枝仆地,蟠根生干又成一树,形成卧龙翘首奇观,因名“卧龙槐”。传说这槐树是嘉靖年间被大风刮倒的,斗母宫的尼姑要以五吊钱卖给木匠,槐树就托梦给一个叫刘长更的本地名人,他抢在木匠之前用五吊钱把树赎了。后来他得了噎食症治不好,在斗母宫前碰到一个卖野药的人赊给他药,要他病好了给五吊钱药费。病果真好了,卖药的却找不见了,于是他认为是槐仙显灵报答他,就用那药费在槐旁的石上刻了“卧龙槐”三字。不想字刻好之后,槐树两头就长起了两棵槐树,真象卧龙昂首翘尾一般。
黄山有迎客松,泰山也有迎客松,但泰山的迎客松又叫望人松,长在五松亭后的山崖上,据说是一位痴情少妇的化身。她与丈夫住在这里,丈夫出外学艺经年未归,少妇常站在屋前的山崖上久久注视上山的人群,希望能见到丈夫。暑去寒来,她依旧站在那里,有时仿佛看见了,用手指着:“就是他,他来了!”……她忘记了寒冷,白雪淹没了她。春天来临,冰雪消融,人们在她站立的地方,发现了一棵苍翠的松树,一枝指向东南。后来的人们不知其来历,见它像是举手招呼着进山的游客,就又叫它“迎客松”。
望人松下不远即为“五大夫松”。它原只是一棵松,秦始皇在下避雨后所封,后因洪水毁去,后人因“五大夫”之讹补植五株,今仅剩三株。泰安人厌恨秦始皇,认为他的“御封”玷污了松树令名,遂把北侧崖上一松树名为“处士松”,以处士的清高来对抗五大夫的威势。
泰山南麓普照寺的中院钟鼓楼西厅前有株古松,枝叶平生,状如华盖,立石题刻“一品大夫”,不过它不是皇帝御口亲封的。此松原名“师弟松”,清代寺僧理修所植。理修曾吟:“僧栽松,松荫僧,你我相度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门,论弟兄。”师父闻之叫绝,遂名此松为“师弟松”。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何焕章游寺,因其华盖之状,气度不凡,题名“一品大夫”。该寺大雄宝殿后摩松楼前有棵古松,是六朝遗植,故名“六朝松”。郭沫若登岱曾有《咏六朝松》诗云:“六朝遗植尚幢幢,一品大夫应属公。吐出虬龙思后土,招来鸾凤诉苍穹。四山有时泉声绝,万里无云日照融。化作甘霖均九域,千秋长愿颂东风。”松下有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
涉石为奇景
中天门以北500米处的路西,有巨石挺然屹立于方台之上。此处风景壮观,两山陡立,一山涧流经巨石西面。夏秋之季,云雨交替,晦明变幻,常是云雾弥漫;但是自山巅滚滚而来的山云,到此或化凝为云,或烟消云散,或阴晴分明,各据一方,故此石名为“斩云剑”。传说从前一群采药人采药至此,忽然云雾腾腾四处弥漫,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此处地形险恶,情况十分危急。这时,一个陌生的青年挺身而出,振臂一呼,山摇地动,云开日来,光明普照,大家得以脱险,那青年却不见了,在他立身之处,发现一块长条巨石,人们为纪念那青年,遂名此石曰斩云剑。从此,这里再无云雾蔽天。
月观峰北侧,临崖有二巨石对立如门,名西天门。门为自然形成,并非人工雕饰,实乃神工造化。明人钟惺《登泰山记》云:“岱之天门者云,西天门者,石自门焉,真天门也”。钟惺特为二石题名“西阙”。
日观峰东侧探海石为岱顶观日出的最佳场所,旧称于此石可望渤海。游人匍匐其上,晴观日出,阴观云海,良多趣味。
舍身崖上有一巨石突起,上刻瞻鲁台,意为在此可望鲁国。瞻鲁台西侧,两崖对峙,相隔丈远,中为深谷。两崖之间三石相连,悬于半空,风吹欲倾,纯属造化之奇巧,非神仙不能过,故名仙人桥。相传当年吕洞宾因戏白牡丹触犯天条而被判斩首,吕祖便请梁灏帮忙设法逃过劫难。梁灏乃文曲星下凡,但一直功名未遂,这次因救吕祖而在第二年得中状元,不过他已是八旬老翁,故被赐衣锦还乡。梁灏重登泰山谢神还愿,吕祖让梁灏过桥,梁灏因其险而却步,因而没能飞升成仙。后人有云:“始信危桥只渡仙。”
因石成佳趣
在绚丽多姿的泰山民间传说中,树木有灵,石亦有灵,这就给许多貌不惊人的石头增添了奇异有趣的色彩,如回马岭的免送石乃泰山神显灵送玄宗的遗物;飞来石系明代万历年间出现,据《泰山小史》:“五松御帐之间,片石坦焉,而瀑布倒泻若河,万历癸卯,一夕风雨,有石如丸,大可数屋,堕于此。泰山原无此石,真奇也。”而民间则传此石为吕祖作法用来压毁秦松的,因秦松亦在万历间被冲毁;后来百姓又传此石乃宋真宗封禅时泰山神惊警真宗之物;或言为乾隆登山时所现,乾隆龙牙玉口一开,称其接驾而来,遂止巨石于此处,故民间又称为接驾石。岱顶北佛峪中有佛爷寺,寺东西山岗巨石上均有硕大凹痕,酷似脚印,俗谓是佛爷踩下的,名曰东西佛脚。不过,说起泰山趣石,当首推普照寺附近的三笑石。
三笑石因石上刻有“三笑处”而得名。当地有关此石传说颇多,大致有三种:
其一,古时三位老翁寿九十九,一日三人同游泰岳,至此处休憩时交谈长寿之道。一翁说:“我饭后百步走”。一翁云:“我吃饭留一口。”一翁曰:“我老婆长得丑”。(或传为“我老婆嫌我丑”)说罢三人大笑,竟尔去世。后人遂于此石刻“三笑处”以志其事。
其二,此石与清代三位奇人有关,一为泰安知府玉构,一为普照寺主持僧玉梅和尚,一为号称陈三邪的画家陈石坪。三人俱工书画,通达诗词,故结为密友。一日三友聚会后玉梅送客至巨石处,陈石坪谓玉梅“已入尘世凡界”。按佛家规矩送客仅到山门,出山门意即出佛门净地,三友念及佛规,不由大笑,遂从苏东坡、黄山谷、佛印和尚的典故中撰词“三笑处”,镌刻于巨石,示作纪念。或传三人并非好友,陈石坪为玉构之母画像绝佳而得官职,又因一介清风不善谗媚旋被革职,故隐于泰山,与玉梅交好。一日三人遇于寺门外,陈石坪忽言玉梅已入尘世,二人即会心大笑。玉构不知所以,讪讪而笑。后来陈石坪与玉梅遂于巨石刻“三笑处”,以此嘲笑玉构无知与官场昏暗。
其三,从前一县令游山经此处,见一民女貌美,便欲强占。泰山圣母化身老妪与县官赌胜,言县令若能笑三声撼动巨石,便可带走民女。县令自然无此法力。于是圣母三笑,巨石三摇,县令始知圣母显灵,长跪悔罪,世人遂称此石为三笑石。
除三笑石外,点金窝的传说亦流传甚广。相传一贫苦孤儿得神仙指点,于长寿桥下百丈崖上一小石窝里每月取一金锭。此事被一富豪发现,富豪贪婪,便凿大金窝欲多获金锭,不料金锭全变作牛粪。富豪盛怒之下,失足掉进深渊,而孤儿则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