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虎丘·吴越遗迹

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虎丘·吴越遗迹

游览虎丘,处处都能见到当年吴越争斗的遗迹。

试剑石

虎丘山断梁殿山道左侧,有一正中似刀砍剑劈沟裂的椭圆形巨石,旁竖一石,刻有宋绍圣年间吕升卿所题、王宝文所书“试剑石”三字。石旁还刻有元代顾瑛题诗:“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

相传吴王阖闾为争霸天下,令铸剑能手干将、莫邪夫妇按期铸出利剑,逾期则治杀头之罪。他俩昼夜劳苦,采五山的铁精,六合之金英,在苏州相门外搭坊、点炉,呼唤童男童女鼓风加料,又投入毛发指甲,以示铸剑呕心沥血。经千锤百炼,终于铸出两柄寒光闪闪的雌雄宝剑。干将料定献出双剑后必遭杀身之祸,便藏起雄剑,让莫邪携子连夜逃出苏州城。正在虎丘山阅兵的吴王闻干将献上的雌剑,胜过越国欧冶子所造的鱼肠、湛庐剑,遂举剑击石,将身旁的巨石截为两半。此石即为“试剑石”。

一说此石为秦王试剑石。秦始皇掘得吴王殉葬所用的宝剑,将此石砍为两段。又说秦始皇正待发掘阖闾之墓,见一白虎踞坟之上,遂拔剑斩虎,剑落之处,一巨石破为两爿,虎却遁去。

据测试,试剑石为火山凝灰岩,剑劈刀砍样裂纹乃理化、生物常年作用所致。

千人石

在虎丘的中心,剑池外侧山道尽头,有一块由南向北倾斜的暗紫色平坦大磐石,广达一二亩。传说吴王阖闾墓筑成后,夫差与佞臣伯嚭唯恐工匠返归故里后泄露墓中暗道机关,在“斟酌桥”下舟船中密谋杀人灭口之计。吴王夫差以邀请筑墓工匠在巨石上饮酒看鹤舞为名,将一千多人全部残杀在巨石上。这千人之血浸渗于石,日久不褪,故有石质色泽暗紫源于千人血染之说。此后,石面出现几处突起,凡行走于石上者,无不跌下巨石身亡。后人便在佐近筑起金刚石石亭、弥陀经石亭以超度亡灵。

千人石呈斑状细小结构,石质为长石、石英石,含微量铁、镁物质,为典型的流纹岩,故色泽殷红。又据考察,苏州地区在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曾发生多次岩浆侵喷,虎丘为一座火山丘,千人石为火山熔岩冷凝而成。

千人石又名千人坐。《太平寰宇记》云:“磵侧有平石。可容千人,故号千人坐。”《吴郡图经续记》曰:“生公讲经下有千人列坐,故名。”石壁刻有唐代李阳冰所书“生公讲台”、明代胡纉宗所书“千人坐”题字。相传晋代高僧竺道生(生公)在此讲道说法,石上列坐者千人。生公少年时悟道非凡,登坛讲经,得皇帝器重,因创“一阐提人(无成佛之性的人)有佛性”之说,为旧学所不容,被逐出京城。初到江南传经,无人闻道,则在虎丘“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此典曰:“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现千人石旁水池中仍存“觉石”,乃点头石遗迹。

历代文人在此题咏颇多。唐贾岛《千人石》诗曰:“上涉千人坐,低窥百尺松;碧池藏宝剑,寒涧宿潜龙。”宋杨备《千人坐》诗云:“海上名山即虎丘,生公遗迹至今留。当年说法千人坐,曾见岩边石点头。”元顾瑛《点头石》诗称:“生公聚白石,尘拂天花坠。可怜尘中人,不解点头意。”

剑池

为虎丘最神奇之古迹,在千人石之北,广约60多步,深约2丈。南宽北窄,如一把平置的宝剑,池水不涸,冷气袭人。宋代张栻《剑池赞》曰:“湛乎渊渟,其静养也。卓乎壁立,其自守也。历四时而无亏,其有常也。上汲而不究,其川不胶也。”以喻君子之德。史载池下阖闾之墓,“铜椁三重,倾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凫雁。”筑墓时,征调十万民工,以大象运石,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历时三年方建成。因阖闾爱剑,下葬时以专诸“鱼肠”等三千剑殉葬,故名剑池。又载,“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吴皇宝剑。其虎当坟而踞,始皇以剑击之,不中,误中于石……剑无复获,乃陷成池,古号剑池。”另说,“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宋代朱长文曰:“剑池盖古人焠剑之处”。“王禹偁称:“泉石之奇者也,匪由人力,盖自天设,池实自然。”

1955年,疏浚剑池,发现池东岩壁有明代长洲县令等官人及唐寅、王鏊石刻二方,记有明正德六年(1511),剑池水干现出吴王墓门一事。经发掘,池底北端有一上锐下宽的石缝,内穴可容五人,穴北青石迭砌,与春秋战国时期洞室墓地形制相仿,故疑为墓门。为保护虎丘塔基,剑池这一千古之谜尚未揭秘。

剑池西崖壁所刻“剑池”二字,传为王羲之所书。那年,他游剑池,见一黑一白两鹅戏于池中,欲买之,然身上未带分文,经一老者指点,欣然命笔书“剑池”以换二鹅。谁知字留崖壁,不见老者踪影,而二鹅变成一龙一虎盘踞山头。“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虎丘剑池”四字;明代万历年间苏州篆刻名家章仲玉仿颜体重刻“虎丘”二字,故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

关于颜真卿题字,还有一段趣闻。唐时,云岩禅寺住持善集名家墨宝。一日,将颜真卿迎入寺门,在剑池磐石壁下设斋求字。他赞颜字“一字千金”。颜笑道:“如此说法,‘虎丘剑池’四字当值四千金,怕要拿虎丘押宝。”住持求字心切,点首称诺。颜真卿触景凝思,风生笔端,一挥而就,“虎丘剑池”见诸岩壁。后颜氏从平原太守擢升吏部尚书,住持怕其提起付润笔银子之事,亦担心其官居高位言出如山整治自己,故心生一计,于山脚开挖山溪围住虎丘,新辟南门挂上苏州知府书“云岩禅寺”匾,虎丘遂藏于寺中。次年春,颜真卿出巡时登虎丘未得入门,留赠寺:“望月登楼海气昏,剑池无底浸云根;老僧只恐山携去,日落先教锁寺门”。挥毫于门,哑然失笑。一说,“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句,为明初才子高启诗作雅句。

孙武子亭

此亭位于虎丘东岭之上。佐近原有清嘉庆十一年(1806)经学家孙星衍所建孙武子祠一座,并立碑塑像,书刻“我家吴将高绝伦,功成不作霸国臣”铭文。现孙武子亭为1955年重建,亭中有近人张爱萍诗刻碑文:“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字长卿,齐国人,主张改革强兵。著有《孙子兵法》八十二卷,图九卷。史载其兵法《十三篇》为我国最早的兵书。他流寓吴中时,为伍子胥所引见,曾以兵法书进见吴王阖闾,被任命为将。传说阖闾欲试孙武用兵才干,委派他训练宫中女兵,让两爱姬充任队长。孙武披挂上场,连发队列口令,两爱姬掩嘴嘻笑,不听调遣。孙武重申军令仍不奏效,即令立斩两姬;令行法随,阖闾无言以对。宫女亲见军令果如山倒,个个整肃听命。后有孙武训练女兵于虎丘千人石之说;另说其址在今太湖之滨的教场山,系因附近有二姬墓遗址而言。

孙武任吴将时,与伍子胥谋伐邻楚,五战五胜,攻下郢都(今湖北江陵北),并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传说孙武曾居枫桥西南之孙武子桥畔,葬于巫门外。

孙武子纪念亭在常熟虞山亦建有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