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襄阳之旅·鹿门山·名士隐鹿门

煌煌荆楚吟·襄阳之旅·鹿门山·名士隐鹿门

鹿门山景色迷人、环境清幽,它位于湖北襄樊市东南20公里,旧名苏岭山,北临汉水,南接岘山。东汉建武年间建祠于山上,门前刻二石鹿,人称鹿门庙,故山随庙名。西晋时鹿门寺改称万寿寺,唐代复称鹿门。

最先来此隐居的是东汉末年襄阳庞德公。《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庞德公是一位名士,与当时聚集在襄阳的黄承彦、司马徽、徐庶、崔州平等有识之士,都有深交。诸葛亮居隆中时,曾拜庞德公为师。习凿齿《襄阳记》说:“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此后,不断有文人名士在此驻足隐居。

孟浩然白首卧松云

提到鹿门山,人们就会想到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那首《夜归鹿门歌》:

《名士隐鹿门》古诗句出处: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未曾入仕,又称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虽然如此,但在太学赋诗,却是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张九龄和王维都很欣赏他的才华。据说有一次王维将他带到内署,恰巧唐玄宗来找王维,孟浩然惊慌地躲避。玄宗进来发觉有些异样,王维不敢隐瞒,只好照直禀报。玄宗说:“孟浩然这个名字我早就听说了,只是没见过。躲什么呢?”孟浩然只好出来。玄宗问他有何诗作,孟浩然就朗诵了新写的《岁暮归南山》:“北阕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玄宗听到这里很不高兴,不待念完就说:“是你自己不来要求做官,我又未曾抛弃你,为何这样冤枉我呢?”于是将孟浩然放归。

孟浩然在长安碰壁,又回到了故乡襄阳。几年后襄州刺使韩朝宗约他一起再赴长安,准备向朝廷推荐。但将起程时,孟浩然却正和朋友喝酒,喝得十分酣畅。有人催他:“你不是和韩朝宗约好了吗?”他不高兴地呵叱:“已经喝上了,管他的啦!”韩朝宗等他不来,非常生气,就一个人走了。事后,孟浩然也毫不后悔。

后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就让孟浩然到他的幕府当了幕僚。但不到一年,孟浩然就辞幕归家了。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游襄阳来访,两人相见甚欢。当时孟浩然病疹发背,将要痊愈,却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逝。

孟浩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襄阳度过,这就决定了他的诗歌题材不大广泛。但他的山水田园诗写得很有特色,后人将他同王维并称,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他的山水诗,多写襄阳的鹿门山、万山、砚山、鱼梁洲、高阳池等名胜景物。写鹿门山的,除《夜归鹿门歌》外,还有一首《登鹿门山》,诗中写道,“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其他诗作或写夏季的高阳池:“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差杨柳垂”;或写秋日登万山所见:“天边树若霁,江畔舟如月”;或写初冬登岘山:“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孟浩然不仅热爱故乡的山水,对故乡淳朴的民风和安谧宁静的田园生活,也深深爱恋,他有《过故人庄》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诗,也是画,是一幅色彩淡朴、层次井然的田园生活画卷,清新朴实,自然天成,余味无穷。

孟浩然洁身自好,耿介不随,其诗题材虽不宽,但艺术上达到了淡而有味、自然天成的境界。李白和王维都非常敬重他。王维曾画孟浩然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称之为“孟亭”。李白对孟浩然推崇备至,他在《赠孟浩然》中赞扬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皮日休吁嗟逢橡媪

皮日休(约834—约883),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人,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贫苦家庭,从“老牛瞪不行,力弱谁胜鞭”这类诗句看来,他从事过耕耨。咸通八年(867)中进士。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崔璞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后入朝为太常博士,复出为毗陵(江苏武进)副使。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称帝,以皮日休为翰林学士。黄巢起义失败,皮日休不知所终。关于他的下落,说法不一。或说他因故为黄巢所杀,或说为唐王朝所杀,或说逃奔吴越,投靠钱鏐。

皮日休对当时的社会统治,早就有所不满,并在《原谤》中肯定人民可以反抗暴君:“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者,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

皮日休的文学思想受白居易影响很深。他强调文学裨补时政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要做到“上剥远非,下补近失”。他指出诗歌具有歌颂和讽刺两个方面的作用:“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其诗文大都收入他自编的《皮子文薮》中。诗歌以《正乐府十首》和《三羞诗》为其代表作。他在许多诗中,尖锐、深刻、大胆地揭露和抨击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对人民则抱以极大的同情。

例如,“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的《橡媪叹》,就写得非常真切感人。

关于这首诗,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皮日休初到苏州上任,先扮成教书先生去体察民情。他碰到一拾橡老妇,便问拾它干什么,老妇却没有答理。后来他肚饿走到一人家讨食,恰好又碰到那位老妇人。他揭开锅盖一看,锅里尽是黑糊糊的橡子面和野菜。他感到奇怪:“这么好的年成,怎么吃这东西?”老人告诉他,收成再好也赶不上官府的升和秤。皮日休明查暗访,弄清了赃官用大斗大秤进的事实,就把那些赃官都革职了。然后,在官仓前设置了标准斗、公平秤,老百姓高兴地称之为“皮公斗”、“皮公秤”。皮日休对此事常萦在怀,就写下了为百姓说话的《橡媪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