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浙东浙南之旅·衢州·“控鄱阳之肘腋,扼瓯闽之咽喉”
衢州,又称三衢。位于钱塘江上游,北有干里岗山脉,南倚仙霞岭余支,衢江横贯东西。“控鄱阳之肘腋,扼瓯闽之咽喉,连室歙之声势,东南有事,在所必争。”是浙、赣、闽、皖四省交通之门户。史载:“州有三衢山,因取为名。”又曰:“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因谓之三衢。”
近年来,衢州一带发现许多商周时的印纹陶器、原始青铜器和玉玑、玉玦等,证明了四五千年前,人类已在此生存。唐代韩愈《徐偃王庙碑记》载,西周时,徐偃王曾迁到衢州居住。漫长的历史岁月,给衢州的山山水水留下许多人文遗迹。
峥嵘岭风采
唐诗人孟郊的《峥嵘岭》诗云:“疏凿顺高下,结构横烟霞。坐啸郡齐啸,玩奇石路斜。古树浮绿气,高门结朱华。始见峥嵘状,仰止愈可嘉。”
峥嵘岭在衢州城东南隅。《读史方舆纪要》载:“西汉末,柴宏屯兵于此后,称为峥嵘”。这是山名之始。自唐至民国时期,峥嵘山下是郡州、府治衙门的所在,因此,人们又称此山为“府山”。
“水到衢城尽,梅花岭上望”。峥嵘山的自然景观极佳,千百年来兴建的楼阁庙宇更添了人文的意义。“瞰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新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衢州城确因峥嵘山而增风采。
民间传说,有天夜里,衢州知事晏敦复听到瘟神们密谋,得知第二天峥嵘山下的井水有毒。晏担心百姓受害,竟星夜赶赴井边,投身井中,中毒而亡,舍身以阻百姓用水。正如中国古代史书所言:“治乱安危之所寄,诚在于贫廉之人一用一舍之间耳。”这位知事的名字在百姓中流传了下来。峥嵘山上的晏公祠数百年来香火不断。
仙霞岭雄关
唐乾符五年(878),黄巢起义军攻克衢州。然后,黄巢军开山七百里,中经衢州的仙霞岭到达逮州(今福建建瓯)。此道一开,衢州形势更为险要。衢州有不少关于黄巢起义军的传说。据说,城西的岩山,是起义军扎过营的地方,故叫“营盘山”。城西有“驿马桥”,黄巢曾在此歇马。衢州还有“黄巢山”、“黄公桥”等起义军的遗迹。
黄巢军曾开山七百里的仙霞岭,素有“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之称。《读史方舆纪要》载:“仙霞隘处,仅容一马,至关,岭益陡峻。拾级而上,驾阁凌虚,登临奇旷,蹊径回曲,步步皆险。函关、剑阁,仿佛可拟,诚天设之雄关也。”雄关胜景,吸引过众多文人墨客。宋元以来,陆游、朱熹、嶭乣、刘基、徐渭、徐霞客等都曾来此游历。陆游诗曰:“暂听朝鸡双阙下,又骑羸马万山中。重裘不敌晨霜烈,老木争号夜谷风。”
仙霞关,因岭而名。关上有四道关门,另有三块石碑。一是宋代砌路碑记;一是天雨庵塔石;再是“东南锁钥”残碑。当年统治者叹息:“浙东入闽道险而狭,迤逦千里,嶭乣纷,不逞之徒,往往跳穴其间。内可以聚糗粮,下可以伏弓弩;缓可以肆剽掠,急可以远遁逃。以故浙闽之交多寇盗,好作乱,长吏不敢问,将兵者难扑灭。”
“红旗十万平地来,耳边鼙鼓殷成雷。阵云黯淡连匹野,烽火照山山尽赭。”此诗描摹出当年岭上鏖战情景。
江郎山诗心
江郎山,简称江山,又名金纯山,在江山县城南50里。北宋《文苑御览》载:“金纯山有三峰,悉数百丈,色丹夺目,不可仰视。”民间传说,从前,金纯山上有一作祟的花狗精,自称是经多年修炼的真仙活佛,骗取百姓信任加害于人。从此,这一带便瘟病流行。三位江氏兄弟揭穿了狗精的伪装,并除掉了此妖,因此冒犯了天神。最后被点化为三块巨石。历代出现了许多咏此三峰的诗句。唐诗人张九龄《游江郎山访祝东山遗迹》诗云:“攀跻三峰下风光一草庐。今见墨浪壁,昔闻君子居。君子今何在,徘徊不能去。不见当年人,但闻声过树。”白居易诗云:“林虑双童长不食,江郎三子梦还家。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往来醉烟霞。”辛弃疾《江郎山和韵》云:“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攀。正直相持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浮生梦萦烂柯山
衢州城东南二十六里处,有烂柯山。史料载,神州七十二洞天之八即在烂柯山之巅。如今的烂柯山青霞洞中尤有“青霞第八洞天”的石刻。
烂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桥山。过去有石梁、青霞洞、一线天、雁塔、宝岩寺、柯山石桥、日迟亭、集仙观等八景。而最使此山盛名远播的,是王质砍樵遇仙的故事。北魏郦元《水经注》载:“信安县有县室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柯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漼然烂尽。既归,质去家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
这也是烂柯山名字的由来。又据县志和其他的典籍记载,王质所遇到的是两位对弈的老神仙。来此游历的灵运、孟郊、刘禹锡、陆游、朱熹、徐文长等,都以这一美丽的传奇为题材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作。
朱熹曾在柯山书院讲过学,并为烂柯山上两棵千年古松题过“战龙松”三字。他曾有诗云:“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空教乐樵客,柯烂不知归。”
朱元璋相马
富楼村在衢州市开化县,原名毛塘坞。传说朱元璋曾在此相中一匹“五爪龙驹”。
元末至正王寅年(1362),朱元璋带兵来到毛塘坞。村民牵出一条牛,准备宰掉款待客人。幼时当过牧童的朱元璋对牛很有感情,前去制止。只见那物,牛头马面,似牛非牛,似马非马,但高大凶猛,有腾飞欲奔状。朱元璋心想,此物不凡。跨上一骑,快似闪电,疾如流星。村民把这匹怪兽献给了他。朱元璋将它命名为“五爪龙驹”。从此,“五爪龙驹”伴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打下大明江山立下大功。
朱元璋登基后,下诏御封毛塘坞口为“富楼村”,御联云:“百世安居,金溪富楼胜地;千年远派,越国传裔名家。”据说刘伯温也送一联:“山岳气灵,产英豪,匡扶邦国;乾坤运转,生俊杰,改换民闾。”当年,村中有谣云:“莫谓弹丸地,曾经圣主封。英才连袂引,山岳气灵钟。”
孔氏第二圣地
衢州众多的古迹中,以孔氏家庙最为著名。孔庙遍及全国,但孔氏家庙,全国仅有山东曲阜和浙江衢州两处。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陷入敌手。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宋高宗仓促南渡。孔子的第四十八代裔孙、袭封衍圣公的孔端友,负着孔子和亓官夫人的楷木像也离开曲阜南行,后定居于衢州。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敕建孔氏家庙,是为南宗(端友弟端操,在北京陷于金,被金太宗封为衍圣公,是为北宗)。此后,衢州被称为孔氏的“第二圣地”。
衢州孔氏家庙,占地约十亩。与曲阜孔氏家庙的规制一样,也分孔庙、孔府两部分。
庙内思鲁阁上,奉端木子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像高不满2尺,表面呈褐色。孔子长袍大袖,亓官夫人长裙垂地。阁下立有“先圣遗像”碑,相传是孔端友据唐吴道子稿本摹刻,碑额篆刻“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十六个大字。刻像是孔氏家庙中的瑰宝。
明弘治初年,衢州孔庙始办孔氏家塾,当时专为培养孔子的后代而设,外姓人不准进学。清咸丰年间,改名为“承启家塾”。后又改为“孔氏中学堂”、“两等小学”、“完全小学”等。因孔子出生在山东曲阜尼山,最后改为“尼山小学”。改为小学后,外姓可入学,但不能享受孔姓待遇。清康熙时曾明文规定:西安(衢州)每次科举取士,至少须录取两名孔氏秀才,叫做“无孔不开榜”。
衢州孔氏家庙,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中经三迁三建和十多次修葺。现已恢复原先的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