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宜兴·洞天世界神工开

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宜兴·洞天世界神工开

宜兴地近太湖,多石灰岩,有许多天然洞府,堪称“洞天世界”。这里的溶洞集古、大、美、奇于一身,令人叹为观止,有“江南第一古迹”、“海内奇观”之誉。古今游客缤纷,题咏不绝。其中最著名的有善卷洞、张公洞和灵谷洞。

善卷洞

在太湖西岸宜兴螺岩山中,因山洞岩穴卷曲而得名,一说因善卷先生避舜禅让隐居此洞而名之。《慎子》载:“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皆辞天子而退为匹夫。”此洞远在春秋时代就被发现。《三国志·吴书》载:“阳羡山有空石,长十余丈,名曰石室。”南朝时因洞外有九座奇峰环绕,又名九斗洞。传说有神龙出于洞中,故唐李倓有“万古灵迹”的题刻,唐许浑、李白、白居易,宋苏轼,明唐寅、沈周、文徵明,等都曾到此游历,留下诗文书画。洞分三层,上洞称云雾大场,中洞称狮象大场,下洞为地下河。从中洞进入,洞口有大石笋名砥柱峰,高7公尺,已历三万多年。转过砥柱峰,可见1000多平方米的狮象大场,壁上有远自南北朝以来的文人题刻,有一联云:“伏虎须弥当洞口,青狮白象拥莲台”;还有梁代陶弘景“感界仙都”篆刻。后洞西南有,“碧鲜庵”。《宜兴县志》载,此处为东晋上虞女子祝英台读书处,庵旁有“晋祝英台琴剑之篆”,西南有“英台阁”古迹。祝英台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敢爱敢恨、刚烈非凡的奇女子,“化蝶”故事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由石级升高,可步入上洞,上洞细雾弥漫,站在洞中,大有腾云驾雾之感。下洞则以飞瀑流泉动人心魄。循隧道而下,曲曲折折,经四道石门——风雷门、波涛门、金鼓门和万马门。大雨时飞瀑更加奔腾,四道石门发出四种波涛之声:始而波涛远闻,继如风雷隐作,渐若金鼓齐鸣,终似万马奔腾。清吴骞有《善卷水洞》诗:“翠壁排空势欲倾,玉龙飞出更峥嵘。只看树色连云色,不道风声是水声。沦茗聊资仙灶火,敲棋漫倚石床枰。人生到此原忘世,何必沧浪始濯缨。”

张公洞

又名庚桑洞,位于太湖西岸宜兴丁蜀镇东南的盂峰山,与善卷洞一东一西,称姐妹洞。相传两千多年前,有位叫庚桑楚的隐士,居此洞读书修炼,故名。道书《白龟经》云:“天下福地七十又二,此居五十八,庚桑公治之。”汉代道教祖师张道陵、唐代“八仙”之一张果老都曾在此修炼,洞因此得名。这个洞由七十二个大小洞穴组成,奇妙之处在于洞中有洞,洞洞重叠,各有奇观,有的寒气凌人,有的温暖如春。洞的主体部分是海屋大场和海王厅。进入海屋大场,可见厅前有大石海,四周怪石嶙峋,或为数人合抱的苍松,或为山鹰、游鱼,形态逼真。从海屋大场登石级,便到海王厅,厅里烟雾迷漫,从穹顶倒挂下无数石钟乳,其中一对构成了奇幻的宫灯,光彩夺目。更有一根大石柱,柱上盘龙雕花,俨然一座龙宫。厅底层,还可以见溶岩滴水而成的水镜,倒映着蓝天和白云,构成一幅地中天的神奇丹青。洞最深处有一棵“千年古松”,枝叶茂盛,形态逼真。出朝天洞,岩壁上有元代杨维祯题“海内奇观”四字。历代诗人在此多有题咏,其中以宋代散文家苏辙的《张公洞》诗最为著名:“乱山深处白云堆,地拆中空洞府开。茧翁有天含宇宙,瑶台无路接蓬莱。金芝春暖青牛卧,珠树月明黄鹤回。此日登临情何限,春风吹绽碧桃腮。”

灵谷洞

灵谷洞在宜兴西南石牛山南麓阳羡茶场内,相传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宜兴采茶发现此洞,曾雇人开凿,因工程艰巨作罢。前人有诗写道:“虎势打步倒退行,底石根深存陷井。龟蒙先生志未酬,唐宋至今未穿心。”后洞湮没不可求,至今才重新发现开掘。洞门不高,通道艰险曲折,全洞面积约8000余平方米,共六个石厅,每厅均有石笋、石钟乳、石幔、石花、石柱等,造型优美神奇,宛若水晶宫殿。由于组成这些景物的化学成分十分丰富,溶岩有如玛瑙、流苏、璎珞、琅玕,溶岩中还闪烁着点点银砂,犹如明珠镶入白玉,色彩缤纷,瑰丽迷幻,如同神仙世界,难怪前人题刻中说“灵谷本是真仙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