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重庆之旅·重庆·巴国古都山城之最

蒙蒙巴蜀雨·重庆之旅·重庆·巴国古都山城之最

重庆古称江州。《水经·江水注》曰:“江州县,古巴子之都也。”《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其地东至鱼复(今奉节),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巴子的来源,一说是因参加周武王伐纣战争有功而被封为子国的巴中流黄辛氏部落;另一说巴族原居云梦泽(今洞庭湖)一带,从事渔猎,都于巴丘(今岳阳城陵矶一带),为羿所灭,其中一支西逃至巫峡一带,后在鱼复以西建国,先后都于平都(今丰都)、枳(今涪陵)、江州。秦灭巴后,在江州置巴郡。重庆从此成为历代川东地区的政治中心。

汉仍置巴郡,属益州。东晋末年,刘谯纵据蜀称成都王,始建“巴州”。梁太清四年(550),因巴州多楚籍居民而改称楚州,“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华阳国志》)。隋代因嘉陵江古称渝水而改称渝州,今仍以“渝”为重庆简称。北宋有“恭州”之名。“重庆”之名始自南宋,已相沿八百余年。

重庆城垣始筑于巴国时期。秦将张仪、三国蜀汉将领李严、南宋末重庆知府彭大雅、明初戴鼎等都曾大规模修筑城池。如今的城门遗迹为明代建筑。

重庆的房屋建筑依山傍水,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是我国规模最大、也最典型的“山城”。

重庆的地形、地貌非常特殊。其主要城区位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三面环水,气势磅礴。其地名因而多与“水”、“土”等有关,以“水”、“土”作偏旁的字构成的地名俯拾即是。如,两江转弯回水处多以“沱”命名(唐家沱、牛角沱);珊瑚坝、菜园坝、沙坪坝、大坪、杨家坪等,顾名思义,则必是山城难得的地势平坦的坪坝;而九龙坡、小龙坎等似乎必然使人劳神费力,爬坡上坎。当然,许多地名也来自生动丰富的民间传说。

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来到重庆歌乐山一带治水,住在高山顶上。二郎喜欢弹唱古曲,琴曲之声,常响彻云霄。于是,后人以歌乐山名之。

珊瑚坝是位于重庆长江大桥下的一片沙洲,抗战时期曾被用作临时机场。原来,珊瑚坝上有一根珊瑚树。每当洪水来时,岸上的树都没顶了,珊瑚树的树尖却始终露在水面。据说,珊瑚坝就是靠这根瑚珊树支撑着,珊瑚坝下沉,重庆就要遭水灾,珊瑚坝由此得名。有一年涨大水,远方漂来三只大船来偷树,树枝被扯断了,同时船翻人亡。从此,三只船代替珊瑚树支撑起珊瑚坝。

重庆城里一位阴阳先生死前对九个儿子说:“子末丑初,河中冒出一朵莲花。你们把我的尸首放在莲花中,然后守孝七七四十九天后才能出门。我成了龙,你们就有好运了。”儿子们照他的吩咐办,在苦守四十八天之后,却按捺不住地出城看老汉是否成龙,恰被官府捉拿。知道原委后,官府就把这九个弟兄全杀了。可怜那个阴阳先生的躯体已变成龙身,仅剩下人脚,却半途而废。他和九个儿子被人们合葬于山坡上,称九龙坡。

枇杷山是闻名遐迩的观赏山城夜景的去处。过去枇杷山有许多枇杷树,每临深夜,总有幽雅的琴声从枇杷林中传出。有人曾在月光下隐约见一年轻女郎怀抱琵琶弹奏,飘然而逝。于是,枇杷山有仙女弹琵琶的传说流传。

北碚在重庆西北约50公里。碚即伸入江心的大石,因当地庙嘴下面北温泉附近的嘉陵江边有一石梁伸入江心,市镇又在巴县之北,故名北碚。然而,民间关于北碚地名来源的传说另具神采:很久以前,北碚会龙河流入嘉陵江处的韩家渡口,有一靠背人蹚水过河为生的穷汉,人呼“背渡汉”。每日他从早到晚背人过河,从不计较背渡钱。观音大世知道此事后,分别化作叫化婆、有钱人和美女来考验背渡汉,见他不嫌脏,不爱财,不好色,是个好心人,就送给他一条彩带,告诉他从渡口两边扯开,就会变成石桥。背渡汉想:“会龙河河窄水浅,我还可以背,用彩带在嘉陵江上架起大桥不是更可以方便众人吗”?就拉起彩带向对岸走去。眼看桥要出现了,彩带却拉到尽头,不够长。这时,一个大浪打来,背渡汉变成了屹立江心的中流砥柱;彩带变成了长长的天然石堤。远望仿佛背渡汉仍在固执地扯着彩带向对岸走。两岸观看的人十分婉惜背渡汉,纷纷用当地方言呼喊:“哦嗬!白背了!”此后,人们就按照“白背”的谐音,叫这里“北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