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灵岩山·吴越弦歌馆娃宫

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灵岩山·吴越弦歌馆娃宫

坐落于姑苏城西南15公里外木渎镇西北的灵岩山,海拔182米,方圆1800亩,奇崛挺秀,群山拱卫,素有“灵岩绝秀冠江南”、“灵岩奇绝胜天台”、“吴中第一峰”之誉。因山势如巨鼻朝北的卧象,山顶馆娃宫又似象鞍,故名象山,别名石城山;西麓盛产质如歙砚的砚石,又有砚石山之称。山上建有东晋灵岩寺、南宋灵岩塔等。自唐以来,寺院高僧众多,香火鼎盛,为佛教净土宗著名道场之

灵岩山山顶花园及灵岩寺一带,为春秋时期吴宫遗址。传说春秋末年吴越之争时,越女西施肩负复兴越国的重任,习教三年被选送入吴,得宠于吴王夫差。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吴王专为西施在灵岩山建造的避暑离宫被唤作“馆娃宫”。宫内殿宇富丽堂皇,“铜勾玉槛,饰以珠玉”,是我国最早的皇家花园。据《元丰九域志》载,越王勾践献美女西施入吴,且采用“与人不睦,劝人盖屋”的计谋,向吴王进献大批神木,以建吴宫。当时,由水路源源不断运抵的木材终年淤积河道,渠塞沟渎,连巡航于太湖的吴国水师战船也被阻于吴城之外,当地被称为“木渎镇”。

当年建筑馆娃宫的遗迹现依稀可见。宫西吴王御花园内辟有二井,圆形井称吴王井,亦名日池,为西施“浣纱往事惯临流”,对井梳妆,夫差为其插花理妆之所。明代一农民淘井时曾拾得一枚镌有“敕”字的金钗,传为西施遗物。此井丈余外的八角形井叫月池,现称智积井,传为灵岩开山和尚智积禅师所凿。双井之南的两个池塘,大者为玩花池,又名浣花池,约三四丈见方,系吴王专为西施泛舟赏荷所凿,池中出产西施爱吃的莼菜。小者玩月池,亦名浣月池,圆形外环假山,西施喜对池临流照影观月,捧月半爿、微露笑靥、人称“水中捞吴月”。有“娟娟井中月,照破千秋梦”诗句。

吴王井旁假山上有“长寿”亭,为西施梳妆台。园西有镌刻明人王鏊所题“琴台”及“吴中胜迹”岩石两块,为西施抚琴弹唱所在,也是登高远眺最佳处。

玩花池西径,有一条70多米长的“响屧廊”,亦名“鸣屧廊”,夫差为取悦西施,以楩柟建廊,廊下掏空,铺以陶甏,覆上厚板。西施与宫女步屧绕之舞之,跫然有声,且裙裾玉珮银铃与绣鞋珠玑饰物叮咚齐鸣,故谓之“响屧廊”。

灵岩寺南山下,一水向西南流泻太湖,名“采香泾”;因其直如箭穿,又名“一箭泾”、“箭泾河”。《吴郡志》载: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宫女泛舟于溪以采之。传说西施天天要用太湖畔香山上的新鲜香草熏身,可原来灵岩山与香山之间不通水路,只得从木渎、胥口(现名)绕行。夫差为博得西施一笑,命人取箭射向香山,川凿河开,史有“十里银河一箭开”之说。又传说,越兵伐吴时,范蠡驾船载西施泛五湖,即从香山麓南宫采香泾起程。采香泾有脂粉塘,为西施和宫女在响屧廊跳舞后沐浴洗妆的地方,此地溪水溢脂流香,人称“香水溪”、“胭脂塘”。有“三千宫女竞施妆,靧泽犹传脂粉塘”诗句。

灵岩山东南麓有“由姑岭”,吴王夫差陪伴西施经此登姑苏台。今称“娄姑岭”。山西半腰立有数十丈高的石壁,为吴王阖闾所筑石城残壁,潘之恒《三吴杂志》称之为“灵岩最奇处”。石城上的石洞,原名石室,今称观音洞,传为观音菩萨在此现形而得名。《吴越春秋》载,此处是吴王夫差掳拘越王勾践、大夫范蠡之地;又为范蠡奉使献西施给吴王,等待召见的地方。夫差曾陪西施到此游玩,故此洞又称“西施洞”。史载此洞“凌空架屋,负石为墙,窗含山翠,门挹湖光”。此洞对面的山崖下,有“画船嵝”,别名“画船坞”,俗称“划船坞”,为吴王掘地蓄水划龙船之所。在城内吴宫周围,亦曾开掘锦帆泾,用华丽的锦缎做船帆,供吴王与西施水上泛舟。

吴宫遗址千百年来吸引着文人墨客登临题咏。唐代李白诗云:“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刘禹锡《馆娃宫》诗有“艳倾吴国尽”句。白居易题《灵岩寺》诗云:“娃宫屧廊寻已倾,砚池香泾又欲平。二三月时但草绿,几百年来空月明。”陆龟蒙《吴宫怀古》诗吟:“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宋范成大作有六百一十八字的《馆娃宫赋》,兴亡之慨见诸字里行间。清庞鸣《吴宫词》云:“台畔卧薪台上舞,可怜同是不眠人。”蒋士铨《响屧廊》曰:怜伊几两平生屐,踏碎山河是此声。”均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