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川南之旅·自贡·千年盐都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支流釜溪河穿境而过。史载,东汉时期古人即在此凿井采盐,此后以盛产质量精良的井盐闻名宇内,有“千年盐都”之誉。自贡之名即为盐井演化而成的两个地名“自流井”和“贡井”的合称。盐都胜景有燊海井、天车和盐业博物馆等。
自贡山水虽不足道,名胜古迹却独步天下,其中以盐都胜景、恐龙化石、自贡灯会并称自贡“三绝”。
近年来,在传统彩灯艺术与灯会习俗基础之上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的“自贡灯会”,走出四川盆地乃至国门,征服了海内外的观众,一时名噪天下,人谓:“北有哈城冰灯,南有自贡灯会。”
发仞于东汉章帝时期的自贡地区井盐生产,在晋代初具规模,唐宋时闻名全川。清代发展成全省盐业中心,年产量占全川的二分之一以上,销往滇、黔、湘、鄂等省,全国竟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依赖自贡井盐,而今更是远销海内外。古往今来,自贡这片土地上先后开凿了1万多口盐井,已生产食盐7000万吨。被誉为“世界钻井之父”的自流井成了世界古代深井钻凿技术的象征。
自流井气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行大规模工业性开采的天然气田。古代自贡人创造了系统的巧夺天工的井盐生产技术和工艺。昔日盐场已成胜迹。主要有燊海井、小桥井、东源井、大十四、盐业历史博物馆等。
燊海井,位于自贡市大安区北街长堰塘,开凿于清道光三年(1823)至道光十五年(1835),深达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一百五十余年间,日喷黑卤(盐水)万余担,日产天然气8500立方米,烧盐锅八十余口。时至今日,残损严重的井下设施经过修治后,仍可日产天然气约1500立方米。1984年,燊海井井上部分恢复了历史原貌,占地1500平方米,全面维修了碓房、大车房、灶房、柜房。游人在这里可以了解昔日古盐场天然气采输、采卤、天然气煎盐等传统技术和工艺,以及人力捣凿井、牛车汲卤、火花煎盐的情景。
小桥井,是自贡唯一的一口开凿于清乾隆年间的天然气井,也是目前已知的全国天然气持续生产时间最长的气井。该井位于自流井区的六厂坝,现已按原貌修复,井口直径只有7.6米,基本保持了清代前期的井型和井灶的生产实况。
“天车”是木制井架的俗称,自贡曾有过高达113米的井架。离市中心7公里的大十四、新十六井木制井架分别高88米、86米,是中国井盐生产现存天车中最高的两架。它们各以一千根圆木捆扎而成,立于井口,直插云天,气势雄伟,充分显示了“辊工”的智慧,既是盐场一大奇观,亦是千年盐都的象征。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又称西秦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历时十六年才建成,是陕西盐商集资兴建的“同乡会馆”,俗称陕西庙,亦名关帝庙。该会馆坐落在自贡市中区的龙峰山下,设计精巧,融明清两代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风格于一炉,殿阁巍峨、金碧辉煌。道光七年(1827),本地著名建筑师杨学三主持大规模培修扩建,“壮丽倍半”,亭角檐牙,交相穿凿,殿宇轩廨,摩肩接踵。布局上因地制宜,密中见疏,错落有致,整个建筑群由前至后,层层加高,有富丽堂皇、造型奇特的武圣宫大门,还有各具特色的献技楼、大观楼、福海楼、金墉阁、奎阁、正殿,并匠心独运地将不同形制的屋顶巧妙组合为雄伟的复合大屋顶。精妙绝伦的木雕、石刻、彩绘、泥塑更令人眼花缭乱。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自贡地区盐业发展史上,盐商汇聚的西秦会馆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1959年,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倡议,郭沫若题写馆名,以西秦会馆为馆址,成立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该馆主要收藏、研究、陈列以自贡地区为中心的四川盐井历史文物和资料。《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公元前250年,秦蜀郡太守李冰“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陈列,有为数甚多的史籍、文物、实物、模型、图表、雕塑、录像、幻灯等,展示了自李冰开凿广都盐井以来二千二百多年四川盐业生产的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博物馆》季刊以《盐都自贡技术博物馆》为题向世界各国介绍了此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