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峨眉山·佛道“打擂”

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峨眉山·佛道“打擂”

峨眉山既然同时是佛教名山和道教第七洞天,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两种宗教明争暗斗的擂台。

明果改观为寺

中峰寺为峨眉山六大古寺之一,晋哀帝隆和六年(362)乾明道人创建,故原名乾明观。晋末,宝掌庵僧人明果乘观中道众不睦,劝说大批道士皈依佛门,改观为寺,为全山佛盛道衰之始。唐僖宗中和元年(881)重建,改集云寺。因寺后群峰耸峙,白岩峰挺立其中,后又改名中峰寺、中山古刹,宋仁宗时扩建,遂为山中大刹。宋宁宗时,更因御题别峰禅师“别峰”二字而寺名大振,成为大批文人学士静习之所。宋元符三年(1100),黄庭坚任戎州(今宜宾市)太守时,曾在寺中静习,至今报国寺、伏虎寺存有他为僧人抄写的经文墨迹。后中峰寺屡经兴废,至明嘉靖年间又盛,秀甲全山。惜清顺治元年(1644)毁于火灾,今存殿宇为清乾隆时建。

寺周峰回路转,云绕泉飞。寺内第二殿存一高大木质屏风,上有彩绘武僧。相传早先观中俗例,每年三月初三晚上,主坛老道升天成仙。届时天上吊下彩桥,双灯引导,众人齐声颂赞,愿升天者随之冉冉而去。一年,宝掌庵明果大师慧眼识出所谓三月三升天乃为巨蟒法术所幻:蟒身为桥,眼为灯,升天者皆为蟒所食。于是他挥剑斩蟒,使众道醒悟,纷纷归佛,遂改观建寺。屏中武僧即明果禅师。进山寺的大殿外,有别峰碑,为宋宁宗御题,日久遍体生苔,独二字笔路鲜明,未着苔痕,人呼神碑。

寺后山林中有“雄黄石”。传说安禄山造反时,玄宗夜梦药王孙思邈求要雄黄,遂派使臣送至中峰岭,见一巨石旁有老者,自言孙思邈,鹤发童颜。一阵清风后,人药皆无,石成雄黄色,即今“雄黄石”。附近牛心寺后有“药王洞”,传为孙思邈炼丹和写作《千金备急要方》、《千金翼方》处。洞内四壁红岩,据说皆为炉火熏烧所致。

雄黄石后深山危崖下有洞,幽深难测。相传赵公明的妹妹云霄、碧霄、琼霄曾在此隐修。

陈抟妙笔书“福寿”

玉液泉畔,巨石上多历代名人题刻,有吕洞宾书“大峨”、明御史张仲贤书“神水”、陈抟书“福寿”大字等。惜苏东坡所书“云外流香”已毁。这些题刻皆笔法精妙,堪称墨中珍品。其中陈抟所书,还有段佛道较力的故事。

陈抟为北宋名道士,到峨眉山讲学时,深受僧众敬慕。中峰寺精通书法的惠法和尚决心煞煞他的威风。一天,他见陈抟正观摩吕洞宾所书“大峨”,就上前加了“佛地”二字。陈抟说:“妙字要入石三分,水泼不掉”。一捧水洒去,“佛地”不见了。他拿过笔,画了龙盘玉柱和鹤踏方田。大家退后几十步一看,赫然“福寿”大字,任水泼,却一点墨迹不消。惠法连连点头称仙。

张三丰智书“第一山”

接引殿位于金顶下方,海拔2540米,宋代始建,初名新殿。明万历间改建时,内塑接引佛,易今名。明末坍毁,顺治十七年(1660)重建,蔚为大刹。后几经大火,殿宇皆毁。今仅存旅游食宿点。寺周原有“梳妆留月”、“仙床卧云”、“相台曙光”等八景。

殿后高岩苔藓中,时隐时现“第一山”三个大字,笔力遒劲俊逸,传为张三丰手笔。当年三丰游峨眉山,接引殿方丈盛宴款待,并请题墨“天下第一佛山”。三丰提笔犯难:“这峨眉也是我道家第七洞天福地,岂能只写佛词?”略一沉思,在纸上写“山”、“一”、“第”,念动真言,三张纸飘出殿外,紧紧贴到岩上,至今字迹清晰。不过三字不常全现,而全现则当年必五谷丰登,故有“一山兆瑞”之说。

白蛇前传

“千古白龙传佳话,七重宝树依云栽”。白龙寺在万年寺象牙坡下,明嘉靖年间别传禅师建,清代重修,现存正堂、厢房等建筑物。

当年别传禅师建此寺时,在周围按《法华经》字数,一字一树,植樟、楠、栎等高大乔木六万九千九百七十七株,遍及两里之地,取名“古德林”。今仅存100余株。绿云隐寺,晨曦初现时,于寺门仰望,峨眉十二秀峰叠翠如画,主峰金顶尽在红霞之中,是领略“峨眉雄秀”的最佳点。寺侧有洞,旁书“白娘子修道处”,相传为我国民间传说《白蛇传》中主人公白素贞修炼处。原洞已坍塞,此为后人所筑。四周翠竹掩映,古木参天,碧泉淙淙,幽静宜人。据说以前附近有只得道乌龟,偷吃药王孙思邈的金丹后,化为人形,无恶不作。白蛇决心为民除害,趁二人斗法时,吸走乌龟的金丹,变成白莲仙姑,把乌龟扔进东海。后来,白莲仙姑爱上了青年许仙,一起去了杭州西湖。乌龟修炼多年,变成法海和尚,追到西湖报仇,便引出雷峰塔的故事。

另有一说:白娘子在此修炼成护身法宝红宝珠,被一得道母狼抢去。许仙夺回宝珠,送还白娘子,二人互生爱慕之情。许仙归家后,白娘子欲去寻他。在黑龙潭修炼的青蛇前来纠缠,被白娘子打败,甘愿变成青衣姑娘,陪伴白娘子到西湖。

至今,白龙寺下的白龙江中,仍有一种人呼“龙子”的动物,据说那就是白蛇和青蛇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