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梦·京郊之旅·长城·“险莫险于居庸关”

沉沉帝王梦·京郊之旅·长城·“险莫险于居庸关”

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西北,是长城的要口之一。三国时,居庸关称西关,北齐时改称纳款关,唐又称蓟门关、军都关,辽、金、元、明、清仍沿用居庸关的名称。

居庸关的名称是取“徙居庸徒”之意。传说秦始皇修长城时强征民夫士卒(称庸徒)徙居于此。但秦长城并未从此经过,汉朝才开始在这里设关,但也并不是长城线上的关口。在此修长城是从北魏开始的。现在所见到的居庸关城和长城是明代重修的。关城本有水陆两道关门,现在只有陆门关保存下来。

百工重关

居庸关一向有“天险”、“绝险”之称,唐代诗人高适曾以“绝坡水连下,群峰云共高”的诗句来赞其路险关雄。明人赵羽亦有诗云:“蜀道之难不为难,险莫险于居庸关,山关入山仅百里,千回万转羊角盘。天生不假五鬼凿,高为峭壁低为壑。倚涧危桥独木支,悬崖怪石孤藤络。”

居庸关自古就是北京西北的门户,明代曾在这里设“卫”,常驻重兵防守。《长安客话》中说:“居庸玁险闻于今古,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线,其侧如倾,艰折万状,军马难行,称曰百工重关不虚也。”

在居庸关中心,保存着一个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砌成的元代建筑“云台”。台上原有三座喇嘛塔,称过街塔。过街塔是元代普遍流行的一种塔式,多在一高大的台上立塔,台下开券洞门以通行人,台上立单塔、三塔、五塔不等。据说是让过路行人顶戴礼佛。从券洞内的题记得知,过街塔建于元至元五年(1345)以前,塔在元末明初先后被毁。明正统四年(1439)曾在台上建泰安寺,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焚毁,现只存塔寺基座。云台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高9.5米,下基东西长26.84米,南北长17.57米,下大上小。台顶四周设石护栏和排水龙头。券洞为五边折角式拱券,这种结构在我国古建筑石券遗物中还不多见。券洞宽阔,可通马车。券门两侧对称地刻有金刚杵交叉而组成的图案,象、狮、卷叶花,大龙神等,正中刻金翅鸟。券洞内两壁四端刻有四大天王,壁间有用梵、藏、八思王、维吾尔、汉、西夏六种文字题刻的佛经,是研究古代文字的重要参考资料。券顶上正面雕有曼陀罗纹饰五攒,两侧斜面雕坐佛十尊,十佛之间遍雕小佛(千佛),形态生动雄劲,是现存的元代雕刻艺术珍品。

关沟与杨家将

居庸关关城建于一条长达18.5公里的溪谷中,谷曰关沟,是华北平原与内蒙高原之间的一条通道。沟内设南口、居庸关、“上关”、八达岭四重关口,“上关”早已废弃。除“燕京八景”之首的“居庸叠翠”外,沿关沟北上,可欣赏到著名的“关沟七十二景”。

南口是关沟的第一关,老南口镇的城墙现只剩下残垣断壁和破烂不堪的城门。据《长安客话》记载,此处有个“龙虎台”,因其地势高平如台,有龙蟠虎踞之形而得名。元代马祖常有诗云:“龙虎台高秋意多,翠华来日似銮波。天将山海为城堑,人倚云霞作绮罗。”

“七十二景”中有许多与杨家将有关。南口附近,有杨六郎拴马桩,传说他打败辽兵后,拴马于此,现在桩上仍有铁链,实际这不过是关沟东边山头上的一座状如石柱的山峰。关沟中的石滩上,有一块平坦的方形大石,传说是穆桂英点将台。石上的二十八个大小圆眼,据说就是当时穆桂英搭帐篷时插帐篷杆的石眼,故石头又称帐篷石。另外在居庸关内道旁有一块形状似枕的大石,刻有“仙枕”二字,旁有嘉靖年间兵部尚书卢某所书记奉命率兵增援古北口事的石刻。明代顿锐曾作诗一首,云:“一觉黄粱人已仙,尚遗睡石傍风泉。高真日待金门漏,那复空上枕此眠。”当地群众也把仙人枕称为穆桂英点将台。

居庸关城前有一座山,如勇猛的卫士护卫着关城。这就是有名的靴山。北宋庆历年间辽兵进犯,双鬓斑白的穆桂英毅然挂帅出征。传说撤兵时战马被路边一块长城砖绊了一下,穆桂英被摔下马来,左靴甩到一边。面对辽兵,她从容不迫,手握战靴,将里面的沙土轻轻抖落。沙土落地,便渐渐扩散开去,形成一座山丘,挡住了辽兵。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为“靴山”。

此外,这里还有传说中的六郎影、五郎像等等。然而据考证,杨家将根本不曾到过居庸关、八达岭一带,因此这些也就未必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多半是后人出于对杨家将的崇敬而附会其辞。

从上关继续前行,至八达岭南三堡附近,地势陡峭,壁似刀切。石壁上端有一石洞,洞口建有佛阁,崖石上刻有“弹琴峡”三字。弹琴峡处于两山之间,清流从此向南流入溪中,因“水流石罅,声若调琴”而得名,是“关沟七十二景”中的佳胜。有诗云:“悬崖峭壁磴千盘,峡里天光一线看。绕涧琴声听不尽,月明流水曲中弹。”这样幽雅的风景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元诗人陈孚曾作诗一首:“月作金徽风作弦,清声岂待指中弹。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松风乱石间。”后来,为了修京张铁路,弹琴峡山破一壁,如今流水依旧,琴声已无,只存“弹琴峡”三字于石壁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