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闽粤花·韶关之旅·丹霞山·石屋清虚倚半空
丹霞山,山势绵亘,红崖丹壁,位于仁化县城南8公里,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与罗浮、西樵、鼎湖齐名。
丹霞山原名长老寨,其开山祖是明朝遗臣李永茂。李永茂,字伯子,号嵩道人,为南明虔州(今赣州)巡抚。因兵败退居长老寨,买下该山。该山岩由红砂岩构成,“色渥如丹,灿若明霞”,颇似其家乡河南邓州的丹霞山,遂改称“丹霞山”,沿用至今。
浈水转入锦江后,只见群山拔地而起,耸峙两岸,在绿树掩映中隐隐露出红褐色的山岩。锦江如带,宛转流涉于群峰间,江水澄清碧绿,江底五彩斑斓的锦石,清晰可辨。这就是丹霞山胜景“锦水滩声”。
丹霞山峰峦,一如桂林诸峰般突兀于平地上,且怪石如林,颇与桂林漓江山水相似。但二者只是貌似,其地质构造与成因相殊。丹霞山不属于石灰岩构成的喀斯特地形,而是地理学上的假喀斯特地形——“丹霞地形”的代表。据地质学家考证,两千多万年前,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后来地壳上升,湖底露出地面,岩层受风雨水流侵蚀冲刷,成为如今的峰林奇观。
丹霞山屹立于粤北千山万壑中,清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称其为“盖山水之绝怪处”,以古、险、奇、美诸特色著称于世。该风景区分上中下三层。下层锦岩,风景奇特幽静,明嘉靖韶州知府符锡称:“其山水奇胜,当不亚于武夷。”明代张大辂也说:“东粤名山未易穷,锦岩风景一何雄。天生石屋旷千古,地拥青螺倚半空。”锦岩历史,上可溯及残唐五代,那时一名叫法云的佛教徒憩息至此,见这里山势险要,犹如关隘,悬崖峭壁间自然生成数间石殿,不禁感叹:“半生梦里过去也,今日始觉清虚!”便隐居于此,聚僧过百。如今锦岩上尚有“梦觉关”三个大字题刻。锦岩内石壁上有南宋理宗淳祐丙午年(1246)赵汝来书写的“锦岩”二字,字大五尺见方,异常醒目;还有嘉靖十九年(1540)韶州知府符锡题刻:“锦岩高数十丈,石五色、间错如链,故名;或曰岩中时有五色云气故名。”
中层风景区石门关,是丹霞山开山祖李永茂用石砌成。关左侧峭壁上有“禅林第一”、“红尘不到”的盈丈石刻,其门楣上写有“丹霞山别传寺”。别传寺首创始于南明遗臣金堡。金堡,字道隐,浙江仁和人,南明永历时任兵科给事中,是一个颇有名望的书法家。清兵破桂林时,他到广州海幢寺出家为僧,自取法号今释,又称淡归。当时,李永茂心怀恢复大明江山宏愿,离开了丹霞山,其弟李充茂便从海幢寺请来淡归和尚,将山移交给他。淡归和尚将原有客堂改建成六祖堂大雄宝殿,正式取名“丹霞山别传寺”,并写《丹霞山记》,述其始末以明志。寺庙几经毁坏,现存殿堂,为1934年广东省省长李汉魂募捐修建。
上层风景区的“通天关”和“登天关”,汇集了丹霞奇、险、美的精华。“通天关”是通往峰顶唯一的通道,它左临深渊,绝壁上刻有清代“呼吸通天”、“百尺竿头”题字;“登天关”下临峡谷深渊,上通摩天之巅,关门立于悬崖之上,由岩石砌成,旁有“宜若登天”四个大字,又称“霞关”。攀登了两关后,便可直登丹霞长老、宝珠和海螺三峰之巅,欣赏蔚为壮观的丹霞百景和辉煌日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