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浙东浙南之旅·普陀山·海天佛国

悠悠吴越曲·浙东浙南之旅·普陀山·海天佛国

在浙江省舟山本岛东约10里处,有一座“蓬莱仙岛”,这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

“万顷风云浮碧玉,孤插苍溟小白华”。普陀山之名源自佛教《华严经》,全称为“普陀洛迦”、“补坦洛迦”,梵语原意为“美丽的小白花”。这里既是佛教胜地,又有山、海之胜景,人称“神仙境界”。

普陀山历史悠久,四千多年前就已有人居住。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将这一带命名为“甬东”。汉成帝时,梅福曾来此炼丹,因此,唐以前这里一直称为梅岑山。唐宣宗大中年间天竺僧人来此修行,遂得“普陀洛迦”之名。

宋嘉定七年(1214),宁宗御赐给普陀山宝陀寺“圆通宝殿”匾额,并指定山中各寺圆通殿均得供奉观世音像。以后每个朝代都在普陀山大兴土木。普陀山的鼎盛期是清朝末年,共建有三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篷,当时僧尼达一万余人,真是“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人称普陀山为“海天佛国”。

普陀山最奇丽的景致还数海市蜃楼。每当气候适宜时,海天相接的茫茫边际,就出现琼楼玉宇。1916年8月25日下午,孙中山由普济寺当家和尚了余等陪同,游普陀的佛顶山。当步到悲济寺时,只见寺前恍然矗立一伟丽的牌楼,“仙葩组锦,宝幢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其状,似来迎客者。”当环眺于佛顶台时,“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慨,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生平所经,无似此清胜者。耳闻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即形化而意消。”孙中山委托秘书拟写了《游普陀山志奇》,并加盖“月白风清”章于其上。

“海天佛国”的名胜古迹很多,如紫竹林、磐陀石、观音洞、朝阳洞、洛迦山、观音跳、御碑亭、南天门、西天门、二龟听法、千步金沙、两洞潮声等,都各有特色。

普陀山曾吸引无数名人学士、佛门弟子、四海游人。传说康有为在变法失败后,也曾来此暂住。当时有人传言,康有为在陕西借阅佛经未还,佛门不应接待。因此康有为在几个大寺院皆受冷遇,唯独圆通庵热情接待了他。

当时,康有为穷得身无分文。圆通庵的茶房阿亮给他端茶送水一个多月,却没收到一文茶钿,心中甚为不快。

康有为看出阿亮的心思,便题写了“降伏心”三字,赠送给他。阿亮并不以为珍贵,仍怏怏不乐。圆通庵的了达和尚知道后拿出三十块银元购买此字并嘱咐阿亮以后要好好款待康老先生。后来康有为得知此事,十分感激。他站在窗前,面对浩瀚的东海感叹:“海水岂能斗量。圆通庵虽小,却面对大海,站得高,看得远,是个好地方!”他临走时,又特为圆通庵题匾:“海山第一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