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闽粤花·桂林之旅·七星岩·江畔列七星
桂林市东郊小东江畔,矗立着普陀、月牙等山。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山形,认为普陀山四峰与月牙山三峰排列如北斗,北边普陀山四峰像斗杓,南边月牙山三峰像斗柄,故借北斗七星比拟,把两山合起来称七星山,并赞为“北斗悬列宿,南天标七峰”。
普陀山,挺立着以北斗斗杓四星命名的天枢、天璇、天玑和天权四峰。早称栖霞山,唐时在山上建有栖霞寺。宋时,建有普陀寺,山亦更名普陀山。进普陀山山门,蹬百余级石阶而上,再进“超尘静境门”,有著名的普陀石林。石骨嶙嶙,石质似玉。相传唐时,桂林人自普陀石林采石作一“瑞石”,上书“圣主大吉,子孙五千岁”,进贡皇上。唐太宗在九成宫看到后,非常高兴,对李靖说:“碧桂之林,苍梧之野,大舜隐真之地,达人遁迹之乡。观此瑞石,如符所兆,公可一巡乎?”于是李靖来桂,知瑞石采自普陀石林,就于石林侧建“庆林观”,并由唐太宗亲笔题写门匾。今石林上方有一空坪,即当年庆林观遗址。
山门内有一亭,立三块原散落各地的石碑: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逍遥楼”,宋代李彦弼的《湘南楼记》,明代包裕《重修广西省城碑记》。山西麓有元风洞,古称玄风洞,清风飕飕,炎夏时站在洞口十来米外,也会感到凉气袭人。宋淳化元年(990),文学家柳开知桂州,曾到此避暑,并作《玄风洞铭》曰:“桂东丛峰,穴空通风。凄肌森襟,没骨浸心。莹雪若洁,凝冰若冽。”明代周进隆也题《玄风洞》诗曰:“七星第一发光彩,谁识天公深主宰。元风飒飒洞前来,扫破炎荒清瘴海。”“炎荒”指南方炎热荒远之地,“瘴海”形容瘴气弥漫,如同海洋一样。一“扫”一“清”,气势不凡。
普陀山山境清幽,寺观比邻,历来为寻幽探胜的文人墨客所青睐。唐代张丛《七星山》诗曰:“岩岫碧孱颜,灵踪若可攀。楼台烟霭外,松竹翠微间。玉液寒深洞,秋光透远山。凭君指归路,何处是人寰?”诗中描绘了烟雾楼台,青山松竹,洞里如同玉精琼浆凝结而成的石钟乳,沐浴在秋光中的远山,诗境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清代刘名誉《普陀山》诗曰:“普陀原只在心头,南海飞来恰桂州。削玉辰峰窗外列,环罗癸水望中收。云移紫竹三山外,风老黄葵七月秋。最是扶筇归去路,泛泛钟呗足清幽。”据佛教传说,普陀山在南海,故诗中曰“南海飞来恰桂州”。“辰峰”指七星山,因北斗星也称“北辰”;“癸水”即桂水,指漓江。中间四句描绘了普陀山的景色。最后两句的意境尤使人难忘:游客正要扶着筇竹归去,忽然从清幽的山间传来清脆的寺庙钟声及和尚诵经声,不禁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