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谈·老舍

收藏趣谈·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校汉语讲师,先后写成《老张的哲学》等几部小说,从而步入文坛,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等校任教,其间创作《骆驼祥子》。抗战时期,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理事兼总务部主任。1946年赴美讲学。建国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等职。有《老舍文集》行世。

珍爱雨花石

老舍先生爱花,是出了名的,殊不知他对石子也情有所钟。如今,在老舍故居“丹柿小院”的书房里,一只大水洗中供着一只“寿龟”。龟身是一枚椭圆形黑色纹理石,头、尾和四肢,则由雨花石搭配而成。在寿龟的上方,镜框里的老舍目光深邃,令人联想起他那坚石般宁折不弯的品格。

三砚的来龙

老舍有3砚,两方是他的收藏品,一方是他自己用的。那两方藏砚均是清代的文人砚,外面都有红木木盒。两砚之所得,实乃得益于先生的那双“文眼”。

其中一方藏砚是明清之际大戏剧家、戏剧理论家李渔(号笠翁)的遗物。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商贩携此砚推销,被老舍先生一眼看中。这是一方端溪砚,石质纯净,色微青紫,为长方形门字砚式,中有一线凸起约一毫米,全砚长13.8厘米,宽8.9厘米,上有火捺、石皮、黑脉各一,砚侧有篆书铭文一行,文曰:“笠翁李渔书画砚。”国内外有不少李渔研究者,但多数都没见过李渔留下的实物。著名戏剧研究家吴晓铃先生看了后,惊呼:“这是惟一的!”并且拓了拓片。美国汉学家韩南教授得知此砚,定要一睹为快。据说老舍先生平时不尚收藏,当时购得此砚纯属出自对李渔的一种景仰,体现了老舍作为一代学人的真知与慧眼。

另一方藏砚是老舍先生1949年以后买的。多年后,他的家人从箱子底下翻了出来。翻过底面一看,不得了!砚上有刻像一幅,还有题刻,共19个字:“乾隆丁酉钱塘黄易三十四岁小像,嘉定钱坫题。”字后刻有小印两枚,一为阳,圆形,单字“泉”;一为阴,方形,双字“十兰”。黄易小像8厘米见方,着刀极浅,线条简练明快,是个古速写像。那个时代不会有像片,大凡像都是刻在石上或者画在纸上。这很可能就是这位清代大画家、金石家、西泠八家之一黄易惟一的遗像了。那位钱坫(号十兰)也是位工书画篆刻的大名人。他的篆书源出唐李阳冰《城隍庙碑》。晚年右手偏枯,用左手作书。这方砚台上,他的题字和图章都恰好展现了他的书法、篆刻之所长,实在是件珍贵难得的文玩艺术品。

老舍先生自己所用的那方砚台远远不如上面的两方那么名贵,是个“土”的,但却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据舒乙先生讲,老舍由英国回来后用钢笔写作,不用毛笔。到了抗战时,纸成了土纸、草纸,无法使用钢笔,才用起了毛笔。他在重庆北碚写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时用了一方当地产的大方砚台,有点像小学生练毛笔字时用的那种,拙厚朴实,极少装饰,只是大着许多号,磨一次墨够写一上午的。老舍先生到美国去之后,曾把它赠送给一位北方老乡冯玉斋。到了上世纪80年代,冯玉斋先生又回赠给了胡青老人。

朱砂澄泥荷鱼砚(明)

顾二娘铭绿端箩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