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谈·祝允明

翰墨趣谈·祝允明

《祝允明》:祝允明(1460—1526),明代著名书法家。字希哲,因右手六指,故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世称 “祝枝山”、“祝京兆”,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举人,官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通判。后归去,玩世自放,以书名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 “吴中四才子”。书工小楷、行、草,为明代书法的代表人物。明王世贞 《艺苑卮言》评为: “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 明钱允治《少室先生稿》评曰: “天资卓越,临池之工,指与心应,腕与笔应,故其所学罔不逼真,即草书数行,亦必动符轨则。” 明董其昌 《容台集》评云: “枝指山人书如绵裹铁,如印印泥。” 传世书作有《在山记》、《出师表》、《苏轼赤壁赋卷》、《牡丹赋》、《七言律诗卷》、《湖上诗卷》、《曹植诗册》等。

书有家承

祝允明出生之地苏州,文化气氛很浓,他从小就受到了浸染。他的学书生涯在前辈指导下开始,其中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对他影响最大。

徐有贞擅长行、草书,其行、草师法唐朝怀素和宋朝米芾,而有所变化,用笔直率而华美,结构潇洒多姿,颇具古雅之气。祝允明2岁时,徐有贞奉诏回家安度晚年,直到12年后去世,祝允明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因此祝允明幼年对于书法的学习便在外祖父的启蒙下开始。这是一个很高的起点,对他书法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奠基性的作用。

徐有贞具有很高声望,书法颇受地方政府推崇,常常受邀给苏州府学碑刻立石撰文并书写,也经常被请去作墓志铭。因此除了外祖父外,祝允明接触到了不少书家,时时受到熏陶。这都是重要的人生财富。

在这种指导和熏染下,祝允明的才华很快得到了发掘,他5岁时便能作一尺见方的大字,受到外祖父的称赞。

祝允明像

李应祯的书法也颇有名,他对祝允明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李应祯留下了很多尺牍,秀丽俊逸,气度不凡,行笔自然大方,横向取势的撇、捺生动有致,富于韵味,其字大小轻重变化自然。这种富于抒情性的行草书对祝允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两位前辈的悉心指导下,年幼的祝允明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日后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两人书风的优点也传给了他,使他终生受益。

兼取众长

祝允明非常重视学习,其书法博采众家之长,尤其是晋唐以来的书法大家。在外祖父的教导和影响下,他常常观摩晋唐人的字帖。其楷书学钟繇、王羲之、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等,谨严端整,笔力稳健; 行书学二王、苏轼和米芾,兼取章草的古朴; 草书则学张旭、怀素、黄庭坚,结体奇纵,与世间流传的草书颇有不同,晚年更是笔势雄强、纵横秀逸,为当世所重。他为人豪爽,性格开朗,气象宏大,无所拘束,这种性格表现在“狂草”中,虽偶有失笔,却舒展纵逸,气韵生动。

祝允明传世墨迹很多,楷书的代表作品《唐宋四家文》现藏故宫博物院,是他28岁时所书,用笔肥润,拙中暗藏秀逸之气。晚年所作《六体诗赋》卷现藏故宫博物院,是写给姻戚沈则山的仿唐宋以来六家的六体书法合卷,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各体皆备、兼取众长的深厚功力,是其晚年书法集大成之作。该卷书于嘉靖元年(1522),时年63岁。

《赤壁赋》 (局部) 明 祝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