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谈·华非

收藏趣谈·华非

华非(1933~ ),字野予,法号妙华居士,天津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会员,书画、陶艺兼善。篆刻受邓散木、宁斧成指授,书法文字学得吴玉如教导。平生治印结集《百年英烈印传》《大好河山》《丝绸之路》《百花齐放》《红楼梦印影》《弘一大师名号游踪印丛》等,计3000余纽,为艺术博物馆及相关纪念馆收藏。印论与治印作品为多家报刊载。“容我役物”印作获1985年天津鲁迅文艺奖。有《中国古代瓦当》《泥模艺术》《邓散木印谱》《宁斧成印谱》《迂叟魏书千字文》等书出版。



拓瓦当藏拓片

华非自青少年时代就喜爱篆刻艺术。他在艺术实践中感到,要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篆刻艺术水平,必须丰富篆刻的文字形式,要拓宽篆刻的文字形式,不能仅局限于秦玺、汉印上的文字,还得广泛吸取古陶、砖瓦上的文字。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他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文革”后期,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收集瓦当和古砖拓片,进而收藏实物。

他的古砖瓦资料,有的是友人和学生赠送的,也有在文物店或书店买来的,还有不少拓片是他从博物馆或图书馆收藏的原物上一份份拓下来的。

“文革”后期,华非在天津工艺美术设计院工作。那天他到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偶然发现大厅内有个木制的大屏风。屏风隐藏在幕布和标语的后面,乍看像是影壁,一般人都不太注意。他撩起幕布,细细观察,却见屏风的楠木上嵌有60多块河南瓦当。他惊喜异常!据华非所知,两汉瓦当,陕西出土的西汉瓦当并不稀见,而河南出土的东汉瓦当尚不多见。欣喜之余,他决定把这些瓦当全部拓下来。华非找到金石部的负责人,讲明来意,又出示了介绍信。负责金石部的是一位80来岁的老人,老人见他确实需要,便答应了他的要求。他将60多块瓦当小心翼翼地从屏风上卸下,用自己带来的纸墨一块块地传拓。然后又将所有的瓦当原封不动地嵌入屏风之上。

告别那位老人时,华非向他问起这批瓦当的来历。他告诉华非:“这个瓦当屏风过去为河南的一位叫何随的小军阀所有。何无心打仗,却酷爱金石。旧时他独踞河南时,命手下一个连专为他搜罗瓦当和其他文物,这瓦当屏风就是他让人用硬木精心镶嵌而成的。新中国成立后,何随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便将这屏风连同其他金石藏品一并献给国家。



刨根问底追砖瓦

天津有关方面在“文革”中查抄了不少古砖和瓦当。“文革”后期,外贸部门将这些古砖和瓦当运到广交会去卖,但在验关时未能获准,只得重新拉回库里,堆在一旁。当时团市委有位叫黄大维的干部,正下放到黄家花园的旧货店里当售货员。他虽然不懂得金石砖瓦,听得此事,却也感到可惜。他担心这些古物堆在那里说不定哪天就被当做垃圾扔进河时,于是蹬起三轮车,来到外贸库房,以旧货店的名义将那些古砖、瓦当全部买了下来。正当这些古砖、瓦当在这家旧货店出售时,华非恰巧离津外出。回来后,华非的朋友吴利钢向华非报告了这个消息,华非立即跑到旧货店,却见瓦当与古砖已所剩寥寥。华非沮丧得很。幸而吴利钢与黄大维是团市委的老同事,吴又与华要好,通过吴的关系,黄大维将别人挑剩下的几块古砖和瓦当赠送给华非,华非毫不客气地收下了。其中有一块大城门上的“关”字瓦当,形制很不一般。还有一块三国时吴国永嘉六年的古砖也是珍品,至今华非仍保存着。



华非像





上林瓦当(汉)





千秋万岁瓦当(汉)





富贵万岁瓦当(汉)



事后,华非请黄大维回忆一下都有哪些人买走了古砖和瓦当,黄一一告知。华非又通过他将别人买走的古砖和瓦当借了回来,全部拓成拓片,而后将原物一件件地归还给主人。因为原物是向人家借的,不能耽搁,所以得争分夺秒地拓。那些天,华非的家简直成了手工作坊,不大的房间全部被纸、墨、砖、瓦占据了。通过这个途径,华非又充实了一大批古砖和瓦当的资料。

作家冯骥才当时住在沙市道,离那家旧货店不远,他买了4块瓦当,全是精品,其中一块是带有“永受嘉福”缪篆铭文的瓦当;一块是西汉初期兵营的小型瓦当,上有“右戈”两字;还有一块是带有“延年益寿”铭文的汉代瓦当,虽不太罕见,但图案清晰,品相甚高,还配有硬木盒。像这样的瓦当,华非都一个不漏地拓了下来。

黄大维变垃圾为宝,干了一件好事。以后,由于他经常接触一些古代物品,也逐渐迷上了收藏,后来竟成了古墨收藏家。他对古墨颇有研究,且有著述、拓本,华非的一些藏墨就送给了他。可惜这个人已经故去。



墓砖拓片(汉)





带盒的古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