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郑成功》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初名森,字大木。祖籍河南固始县,其先世迁至福建南安县杨梅山下石井乡。父郑芝龙,有才略,好拳棒,因行为放纵而遭父逐,往靠舅父(商人)黄程,远赴日本;不数年而成为巨商、华侨领袖,名显日本,娶日本女为妻;后因谋反事泄,逃至台湾,聚众数千,常与明军发生冲突;后降于明,为海防游击。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七月十四日,成功生于日本长崎平户岛千里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回到南安,时年七岁。成功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年十五,补南安县学生员,成绩优秀,保送南京太学深造。及至南京,拜学者钱谦益为师。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清军攻陷扬州,南京太学解散,还归故里。

明王朝被推翻后,文武官员和宗室糜集江南,先后择立南京福王、浙江鲁王、福建唐王和湖南、西南地区桂王,史称“南明”政权。及唐王朱聿键于福州即位(改元隆武,史称隆武皇帝),芝龙积极支持,封为平国公。一日,成功随父上朝,唐王见成功气宇不凡,抚其背曰:“惜朕无女配卿,卿可尽忠吾家,勿忘故国!”赐姓朱,拜御营中军都督,赐上方剑,仪同驸马。

芝龙立唐王,无意复明,常怀异志,命成功侍王以察动静。成功不满父之所为,常谏之,不听,每恸哭失声。一日,成功见唐王闷坐,泣奏曰:“陛下郁郁不乐,得毋以臣父之故欤?臣受厚恩,义不反顾,请以死报陛下。”

三年(公元1646年)八月,清兵入闽,唐王被俘,不食而死。芝龙降清,清兵拥之北去,令作书召成功,成功不从。芝龙曰:“他日为清之患者,必成功也。”芝龙既降,成功大悲愤,至孔庙,焚儒服,拜曰:“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居留,各行其是。”长揖而去,偕所善者九十余人,乘二舰入海,收兵南澳(属今广东省),得数千人。次年,回兵鼓浪屿(属今福建厦门市),设高皇帝位,定盟抗清复明。

时鲁王诸将正在闽、浙之地与清军作战,成功为了配合其行动,在海上进行游击战,忽而出现在浙江沿海,忽而出现在福建沿岸,忽而登陆奇袭。五年(公元1648年)三月,破同安。继攻泉州(今晋江县),大破清军于城外桃花山。及清援军至,遂撤至鼓浪屿。

成功认识到此次失败,主要原因是驻在厦门、金门之郑彩、郑联兄弟,拥兵旁观,见危不救。成功曾使人晓以大义,而郑彩竟专横示威,擅杀大学士熊汝霖等。成功欲救助陆上反清诸军,因恐彼等偷袭而不敢动。由是,福建反清势力不断为清军所破,人心动摇。

七年(公元1650年)三月,成功克潮州(今广东潮安县),人心复振,各地来附者日众,但郑彩兄弟依然如故。成功自潮州还,与亲信议曰:“金、厦两岛乃国家土地,彼郑彩、郑联兄弟所据,肆虐无道,大为不堪。”乃严密布署,于八月十五日夜抵厦门。及闻郑联赏月于万石岩,酒醉,成功即乘机登陆;天明,联军降。在金门之郑彩闻风逃去。自是,成功以厦门、金门、鼓浪屿、潮州、南澳等地为根据地,开辟交通,繁荣商业,严格军纪,为反攻作准备。

十一月,清军攻广州。明西宁王李定国求援于成功。闰十一月,成功率军南下。次年三月,攻克惠州(属今广东省),使进攻广州之清军腹背受敌。清廷为解救广东,命福建清军攻厦门。留守厦门之郑芝莞(成功叔)恋财惧战,载财物乘舰而逃。成功痛恨厦门之失,及收复厦门,即召诸将,数芝莞之过而斩之,众将无不震恐。

成功既统一金、厦之地,乃立法度,革新政治,振兴文教,礼贤下士,尊崇明室,发展交通,繁荣商贾,广筹兵饷,勤训师旅,整修要塞,加强战备。于是金、厦之地面貌一新,拥有精兵六万人、大小战船千余艘,军纪严明,人心振奋。

八年(公元1651年),张献忠(公元1646年战死)余部与南明桂王政权联合抗清,重新掀起抗清高潮。成功乘机出击闽南各地。五月,于南溪口(在今福建漳浦县南)登陆,大败清军于磁灶(在今漳浦县东北)。清军趁机进袭厦门,为成功守将所败。成功继围漳浦。清军为挽救危局,向同安方向挺进,以攻金门、厦门之后背。成功见此,乃留一部继围漳浦,而自率主力前往拦击;至小盈岭(在今晋江、同安两县之间),大破清军,旋乘胜回军攻漳浦。清漳浦守将杨世德等以城降。成功即授杨等官职,命守漳浦城。

同月,清军攻占舟山,鲁王率众逃至海上,成功遣使迎之。自是,成功之将士日众,兵力益强,于是决计攻取海澄等要地。

海澄,东距鼓浪屿仅四十里,离厦门约五十里,为战略要地,清军据此可控制金门、厦门两地,实为成功心腹之患。

次年正月初二,潮水暴涨。成功先遣军切断清军退路及援道,然后命水师攻城,清守将降。成功入城,集绅士问以抗清复明之策,有客居海澄之同安人周全斌曰:“固守各岛,上据舟山以分北来之势;下守南澳以遏南边之侵;兴贩洋道以足粮饷;然后举兵取漳(今龙溪县)、泉(今晋江县)为基地。陆可由汀郡(今长汀县)而进,水从福(今闽侯县)、兴(今莆田县)而入,则全闽可得也。”成功大喜,曰:“此诚至论。”为解决粮饷,根据参军冯澄之建议,遣使与日本通好,组织船队,往来于日本、南洋之间,从事贸易;又征钱粮于各地,以充军饷。成功谓左右曰:“海澄一战,得海澄城,得复明大计,又得筹钱足饷之谋,取一得三也。”

二月,攻长泰。清福建浙江总督陈锦率大军救援,成功设伏于长泰之东北,大败陈锦军,长泰亦下。继围漳州,因久围不克,粮饷不继,清援军又将至,乃转兵以守海澄。

十年(公元1653年)五月,清军数十万攻海澄,大小炮数百,日夜轰击,郑军营垒木栅多被摧毁。成功指挥自若,令掘壕避炮火。清兵树梯登城,郑军持斧劈之;清兵架木板渡外壕,郑军引爆预先所埋炸药。清军渡濠者,不是被炸死,就是被砍杀,尸积与壕平,余者皆举手降。相战数日,清军死伤惨重,精锐皆尽,乃退回漳州。

成功既胜,即令修城,合原五处土城为一大城,墙高二丈余,用石砌成,置炮位三千余处,城外绕以水道,宽可通船。又多积粮械,屯以重兵。自是,与金门、厦门相表里。

至此,成功已有七十二镇,遂设礼、户、吏、兵、刑、工六官,掌管庶政;设左、右、前、后、中五提督,统领军务。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又有众多外围据点,于是决计北伐。

十三年(公元1656年)六月十三日,成功自厦门誓师北伐,众至十七万。大军至闽江口,溯江以攻南台岛(在今福州市东南),克之,进围福州。清福建总督李率泰等大震,急调军救援。成功为率制清军,遣军袭击福州所属各县镇。及清军至,诸军即还于闽安镇(在今福州市东)。

八月,清军攻占舟山,成功采取声东击西战术,遣军北攻温州(今浙江永嘉县)、台州(今临海县)。清军急速救援,成功即挥军北上,收复舟山。及清军欲攻闽安镇时,成功采取同样战术,分兵攻清军之罗源、宁德(皆属今福建省);及清军至,成功立即从容退去。清将阿克襄追之,成功伏军四起,尽歼之。清军无奈,再逼芝龙致书招抚,成功又拒之。

十四年(公元1657年)二月,成功遣军攻占温州。继而先后占领黄岩、台州、太平(今浙江温岭县)、天台,然后移军台州,准备大举北伐。而清军以大军攻闽安镇,成功还救不及,损失惨重,乃还军厦门,集诸将计议。有主立即大举北伐、以取江南者;有主据守闽浙、徐图发展者。成功慨然曰:“吾有大举北伐之心久矣!”即遣使泛海至永历帝处,请集滇、黔、楚、粤之师出洞庭,会师江南。永历帝从之。

次年春,成功集诸将商讨进攻路线。部将张煌言主“溯长江以攻取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但其他将领以“南京道远,城池坚固,大费兵力资力”,主近攻闽、浙沿海,然后再图江南。成功采纳煌言意见,决定:北去舟山,转赴崇明,溯长江而上,直取南京。五月十三日,率军二十万,在厦门誓师北上。六月十六日,攻温州,因狂风暴雨,被迫放弃攻击,北至舟山。经过休整,于八月九日,自舟山扬帆北上。次日午后,风起浪涌,雷声大作,雨大如注,天昏地暗,人对面互不相见,折裂冲击之声不断,呼救之声不绝于耳。灾后清点,计损失将士八千余,毁舰四十余,其余船只亦有不同程度之损伤。成功乃还军舟山,修理舰船,补充粮食。但最令成功忧虑之事,是大难之后,人人心有余悸,多思逃归,士气低落,军纪松弛。成功深知,此种情况不改变,北伐只能是纸上谈兵,于是移兵至浙江东南地区休整,严申纪律,士气复振。

清政府得知永历帝尚有一定力量,早晚必将成为心腹之患,而成功被台风所毁,一时难以恢复,于是决定全力进击云、贵,以消灭永历政权。成功得知此一情况,决定乘虚进袭南京,以解救云、贵危机。

十六年(公元1659年)五月十三日,北伐大军自舟山再次北上,越崇明岛,溯长江西上,直取瓜洲(在今镇江市北长江北岸)、镇江。及闻扬州清文武官员已逃避一空,城中父老正准备以迎北伐军时,成功以大势所趋,决定立即进攻南京;以檄书传达远近,号召各地立即起义。来归者,凡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东南大震。

七月初二,成功率诸部自仪凤(今南京市下关)、江东门(在今江宁县西)登陆,屯兵狮子山(在今下关之东)。掘外壕,建木栅,以围南京。提督马信以南京已成瓮中之鳖,请趁机发动攻势。成功为求慎重,不从。

清两江总督郎廷佐以万人守城,紧闭城门,不敢出战。有人向廷佐献守御之策:“郑成功连战连胜,窃以为南京志在必得,宜速遣人卑词请宽,以骄其志而待援军,徐筹破之。”廷佐乃遣使出城见成功,哀求曰:“我朝有例,守城过三十日者,罪不及妻孥。今各官眷口悉在北京,迄宽三十日之限,及期当率众出降。”成功欲许之。参军潘赓钟曰:“孙子有云:‘卑词者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宜即速进兵攻之,促其速降。”成功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今既乞降,骤攻之,何足以服其心哉?”成功欲行仁义之师,同意廷佐缓期出降之求,犯下一个遗恨终身之错误。

清崇明总兵梁化凤率兵八千,由尚未被合围之东南进入南京城,以援廷佐。成功见其兵少,毫不在意。化凤日夜登城观望,见郑军官兵,有浴于水者,有捕鱼者,有打柴者;入夜则灯火相映,歌声嘹亮,一派胜利气氛。二十一日夜,月半出,化凤亲率五百骑,衔枚出城,向郑军突然发起攻击;郑军人不及甲,仓皇拒战。化凤俘郑军统领余新等数十人而归,清军士气为一振。

郑军受挫,成功决定攻城。此举,早已在化凤预料之中。他连夜开挖神策门附近城墙数处。次日拂晓,郑军开始移动营垒,化凤率步骑主力,趁机向狮子山(在今南京市北)之郑军突然发起进攻;另分兵攻岳庙山(在狮子山东,成功大本营在此)。郑军仓卒应战,指挥失灵,将士虽顽强抗击,但终遭惨败。成功乃撤退至镇江,十分悲伤,声泪俱下,曰:“是吾欺敌,非尔等之罪也。”二十八日,清兵出现在镇江附近,成功乃退还厦门、金门。

成功惨败南京,军事上已处于完全被动地位,因而困守金、厦以图恢复已不可能,为求自立之计,决心东征台湾。

台湾,自秦至三国有东鳀、澶州、夷洲等名;隋以后称琉球、流求;明时称台湾。东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至台湾,此乃大陆与台湾往来之始;隋炀帝也曾遣使至台湾;南宋时,金兵多次渡长江,追击宋高宗于闽、浙之地,不少民众迁居台湾以避乱。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澎湖等岛屿。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463年),明廷驻师澎湖,巡防台湾。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郑芝龙自日本出逃至台湾,从事反明活动。同年,荷兰人至一鲲身(今台湾台南市安平岛),不惜重金,租地数十方丈,就地筑城以居,称之热兰遮城(即今安平城)。继而在城外开市区,设教堂,立学校,征粮纳税。当地人始知中计,请其退出,荷兰人不听;百姓群起驱之,荷兰人用枪炮大肆屠杀,遂占有台南地区。后,西班牙人亦乘机占据基隆、淡水。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九月,荷兰人驱逐西班牙人,占有台湾南、北、东各地区,实行残酷统治,凡反抗者,均遭屠杀,死者数万。成功恨之入骨,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对台湾实行禁运。由是台湾产品运不出,所需物资进不去,困难之极。十四年(公元1657年),荷兰使者至厦门,递国书,贡产物,要求解除禁运。成功不许。荷兰通事何廷斌(郑芝龙旧部)密言:欲收复台湾,必须保持与台湾荷兰人来往,以了解台湾内部情况。成功乃许开放海上禁运。

及成功兵败还厦门,何廷斌献所绘台湾要图,并报告荷兰人防务部署情况,并曰:台湾沃野千里,得本地足以应国,取其财足以饷兵;且台湾人备受荷兰人欺凌,久欲反之,如以公威临之,则势如狼逐群羊。成功决定东征台湾。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在充分准备之基础上,从金门出发。次日下午,至澎湖。三十日,继续东进。

四月初二中午,成功乘海潮大涨,率领船队,在何廷斌引导下,从荷兰人未设防之鹿耳门鱼贯而入。荷兰人以为神兵天降,惊慌失措,束手无策。郑军在赤嵌西北十里之禾寮港(在今台南市忠义路一带)顺利登陆,断安平与赤嵌之交通。继下赤嵌。守安平之荷兰人告急于巴达维亚总督。成攻尽以精锐攻安平,并断安平水源。守城荷兰人自知不能敌,遂以城降。成功转兵攻热兰遮堡。为减少伤亡,成功决计围而困之。闰七月二十三日,荷兰援军企图偷袭郑军,遭到迎头痛击,狼狈逃去。十二月初六,成功令以重炮轰之,荷兰守军出降。至此,被荷兰占领三十八年之台湾重归祖国。

次年五月初八,病逝台湾。时年三十九。

成功出生于内忧外患交迫之明末,父为求荣华富贵,投降清军,而成功毅然与之决裂,屡拒清军招抚,高举反清复明之旗帜。其毅力尤为可嘉,屡受挫折,其志愈坚;北伐失败之后,重整旗鼓,决定东征台湾,开辟复兴基地。但在军事指挥上确有值得研究之处。

北伐时,成功未将气候因素考虑在内,贸然率军二十万乘船北上,致遭台风袭击,损失惨重。结果,北伐被迫暂时终止,士气受到严重打击,而清军得以有时间在长江设防。如果避免此次台风之灾,一举占领南京,则抗清前途又当别论。

第二个错误是,对敌人仁慈,当攻不攻,反受其害。第二次围南京,胜利在握,而成功欲行仁义之师,轻信守城清军卑词请宽期之谎言,致惨遭失败。这是成功一生中最大错误。围而不攻,等待敌人投降,只能在敌人处于绝对孤立无援之情况下才是可行的。而当时清军已控制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优势在清军而不在郑军,持久战只能有利于清军。当然南京之败还有其他原因:没有采取措施阻止清援军进入南京城;没有付予诸将独断专行之权,及情况突变,诸将仍等待成功命令,而成功又不在其位。

综观成功一生,功不可没。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是反清名将,是收复台湾之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