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常遇春》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字伯仁,怀远(属今安徽省)人。相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臂长)善骑。初从绿林刘聚,及见聚多抄掠,无远图,知其终将无成,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四月,乃率十余人归附于朱元璋,请为先锋。元璋曰:“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顿首泣曰:“刘聚盗耳,无能为也。倘得效力贤者,虽死犹生。”元璋曰:“能相从渡江乎?取太平后属我,未晚也。”遇春欣然从命。六月,元璋军逼牛渚矶(采石渡口,在今当涂县北,元兵陈于矶上),舟距岸三丈余,众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奋勇向前,与敌戈相接,乘势飞身上岸,大呼冲杀,元军披靡;诸将乘机而上,遂拔采石,进取太平(今当涂县)。元沿江诸垒,望风归附。授总管府都督。

时元璋将士妻子、辎重皆在和州(今和县),而元将蛮子海牙乘机袭占采石,切断太平与和州之路。次年正月,元璋回师击之,令遇春多设疑兵以分敌势。及接战,遇春操轻舟,冲敌舟为二;继左右纵击,大败海牙,尽得其舟,江路复通。

三月初一,从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市),克之,改名应天,遇春功最大。十六日,从大将军徐达攻镇江,克之。继进取常州,张士诚(起义者)围达于牛塘;达力战不克,处境危险,遇春驰往救援,破之,进统军大元帅。及克常州,迁中翼大元帅。

十七年(公元1357年)四月,从达攻宁国(今安徽宣城县),身中流矢,裹伤再战。十月,率舟师自铜陵攻池州(今贵池县),自辰至已苦战,破其北门,克之。继从元璋攻取婺州(今浙江金华县),转攻衢州(今衢县),以奇兵突入南门,毁其战具,遂下,俘万人。旋移师围杭州,元璋戒之曰:“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关羽号万人敌,为吕蒙(东吴大将)所破,为无谋也。尔宜深戒之。”及攻杭州,数战不利。二十年(公元1360年)三月,召还应天。

五月,友谅扬言攻安庆,遇春以为必攻池州,与徐达商议,决定伏兵于九华山下。友谅兵果至,伏兵尽起,缘山而出,循江而下,绝其归路,大破之,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达以为不可,但遇春仍坑之过半,止存三百人。元璋不满,令悉纵余众。

友谅愤于池州之败,以十倍于吴(公元1356年,元璋为吴国公)之舟师,越池州东下,取太平,攻应天。吴人震动。元璋决计守城,诱敌深入,以伏兵胜之。命遇春率兵三万,埋伏于石灰山(今江苏南京市西之幕府山)。及友谅军至,伏兵尽起,内外夹击,大破之,友谅逃去。及元璋追友谅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命遇春留守。遇春用法严峻,军民肃然无敢犯者。继从取安庆,遇友谅兵巡逻,击败之,遂乘胜取江州,还守龙湾(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

六月,张士诚乘元璋西征陈友谅,分兵三路攻长兴(属今浙江省),遇春前往救援,杀、俘五千余人。

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七月,平章邵荣谋反事发。荣精勇善战,与元璋同起兵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与徐达、遇春同为三杰。而荣尤善战,至是骄傲有异志,常愤愤出怨言,谋伏兵为变。事觉,元璋欲免其死,遇春直前曰:“荣等一旦忘恩义,谋为乱逆,公纵不忍杀之,遇春等义不与之俱生。”元璋具酒食,流涕而诛之,以是益爱重遇春。

十月,池州守将罗友贵叛,谋通张士诚,遇春破斩之。而士诚又联合元军攻安丰(今寿县),遇春从元璋援之。及至,城已失;元璋令攻之,左右军皆败,独遇春三战三破之。继从徐达围庐州(今合肥市),城将下,友谅围洪都(今江西南昌市),召还,参与鄱阳湖水战。

次年七月二十日,两军相遇于康郎山(今称康山,在今余干县西北鄱阳湖中)。友谅军船大,据上流,其锋锐甚。遇春偕诸将大战之,呼声动天地,无不以一当百。友谅勇将张定边攻元璋船,情况危急;遇春引弓射之,中定边,元璋得脱。转战三日,纵火焚敌舟,湖水皆赤。友谅势衰,食又将尽,退往南湖嘴(在今湖口县),不敢复战。诸将以友谅军尚强,欲纵之去。遇春乘胜追击,溯江而上,诸将从之。友谅穷蹙,以百艘突围,中箭身亡,其子陈理逃往武昌。九月,从元璋征武昌,及元璋还应天,留遇春督军困之。

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元璋即吴王位,至武昌督战。汉(陈友谅国号)丞相张必先自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来援陈理,军至洪山(在今湖北武昌县东);遇春率精兵五千前往截击,乘其未集,击之,擒必先。必先勇敢善战,武昌倚之;至是城中夺气,遂降。八月,奉命略江西未附州县,及克吉安,遂围赣州,受到守军顽强抗击,遇春乃浚壕立栅以困之。遇春好杀,吴王遣使戒之曰:“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次年正月,城中粮尽,出降,遇春果不杀。吴王喜甚,劳之曰:“仁者之师无敌,非仁者之将不能行也。今将军破敌不杀,是天赐将军隆我国家。”

陈友谅既灭,吴王决定东向,消灭张士诚。十月,命遇春从徐达,率师水陆并进,先取通州(今江苏南通市)、泰州等地,以绝士诚江北之援。遇春等先后占领泰州、通州、濠州、徐州,全淮悉定,迫使士诚局促于长江之南。

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八月,徐达为大将军、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讨士诚。将发,议当先攻何地?遇春曰:“逐枭者必覆其巢,去鼠者必熏其穴。此行宜直捣平江(今苏州市,士诚都城),破其巢穴,其余城邑,可不劳而下矣。”吴王曰:“湖州(今浙江吴兴县)张天麟,杭州潘原明,为士诚臂指,平江穷蹙,两人悉力赴援,难以取胜。不若先攻湖州,使疲于奔命,羽翼既披,平江势孤,立破矣。”遇春犹坚持先攻平江。吴王作色曰:“攻湖州失利,吾自任之。若先攻平江而失利,吾不汝贷也!”遇春不敢复言。吴王屏退左右,独谓达、遇春曰:“吾欲遣熊天瑞(原为陈友谅部将)从行,俾为吾间也。天瑞之降,非其本意,心常怏怏。适来之谋,戒诸将勿令天瑞知之。”“天瑞知之,必叛从张氏以输此言。”进攻之计遂决。二十四日,天瑞果叛降士诚。

二十五日,吴军进至三里桥(在今吴兴县东),天麟分兵三路来拒。吴军亦分三路进击之,遇春居南路。天麟南路为参政黄宝所领,遇春击之,宝败欲走入城,但城下吊桥已断,不得入,遂被擒。士诚遣兵来援,屯于旧馆(在湖州城东),筑五寨以自固。遇春将奇兵出其后,奋击,破之。士诚急令右丞徐义救之。义屯军平望(在今江苏吴县西南),遇春袭之,尽焚其舟船,义逃往乌镇(在湖州东九十里)。遇春猛攻之,逐至升山(在湖州东二十一里),破其水陆寨,天麟援绝势穷,遂降。继参与围平江之战,军于虎丘(在今吴县西北)。士诚亲帅精锐偷袭遇春,遇春破之,几获士诚。平江城坚,吴军筑长围以困之。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八日,吴军强攻之,遇春从阊门(平江西北门)入,灭士诚。

十月,吴王以士诚既灭,欲兴师北伐,遂以徐达为征讨大将军、遇春为副将军,率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吴王即皇帝位,是为明太祖,明军大受鼓舞。二月,遇春克东昌(今山东聊城县),会师济南。然后溯河而上,取汴梁(今河南开封市),进取河南。三月,徐达、常遇春自虎牢关(在今荥阳县西北汜水镇)攻洛阳。时元军五万陈于洛水(今洛河)北岸,遇春单骑突入其阵,敌二十余骑挺槊刺之。遇春一箭射杀其前锋,大呼驰入,麾下壮士从之,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河南郡县依次而下。

五月,至汴梁参加太祖召开之军事会议。之后,与徐达下河北诸郡。闰七月十四日,克德州。继与徐达攻取长芦(今河北沧县),直抵直沽(今天津市)。元都大震。二十五日,至河西务(在今河北武清县东北),大败元军,直抵通州(今北京通县),遂入大都。

元都既下,即与徐达往取山西。九月二十八日,下保定。继下中山(今河北定县)、正定。及攻太原,元将扩廓帖木儿来援。遇春言于达曰:“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达从之。及扩廓部将豁鼻马来约降,且请为内应。于是达先遣精骑五十伏于城东,又遣十余骑潜入敌营,约期举火鸣炮为号。至时,伏骑应之,遇春率大军乘势猛攻,鼓噪相接。扩廓正秉烛治军书,仓卒不知所出,纳鞋未竟,以十八骑走大同,明军遂克太原。次年正月,攻大同,下之,山西悉定。转攻陕西,为先锋。下奉元路(今陕西西安市),西拔凤翔。

三月,元将也速谋攻通州,太祖急命遇春率部北上御之。四月,遇春帅师九万,直指会州(在今河北平泉县西南)。先败敌将江文清于锦州,继败也速于全宁(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境)。然进攻开平(今多伦县),得将士万人、车万辆、马牛五万余,元顺帝北走。

七月,还师至柳河川(在今河北赤城县龙关镇),暴病死,年仅四十。追封开平王。谥曰忠武。赐葬钟山(又名紫金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东)。

遇春深沉勇猛,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然用兵每符合兵法。自言能将十万之众,横行天下,军中因称“常十万”。是明开国功臣,居徐达之后,名列第二,一时名将称“徐、常”。太祖曰:“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遇春,然身为大将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在北伐中,他克服恃勇轻敌、不善谋略、滥杀之缺点,终成为一名智勇双全之将帅。他不争权,不争功,数从征伐,听命于徐达,言行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