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
三国时期著名谋略家。字文若,颖川郡颖阴(今河南许昌)人。曹操的第一谋士。出生于有巨大声望和家学传统的世家大族,受过完备的教育和广泛的文化熏陶。曾仕董卓、袁绍,后投奔曹操,以司马之职跟随,出谋划策。194年为保全曹操的根据地茺州而坚守鄄城、范、东阿三城,与张邈、陈宫、吕布大军抗衡,为曹操舍陶谦而引军西归回救赢得了时间。他力主抢先迎汉献帝于许都,“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动权。他在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中,从总体上分析敌我优劣态势,及敌方谋臣和诸将的情况,鼓舞和坚定了曹操及将士参战的勇气,为战胜袁绍作了思想准备;还制定了先取吕布,安抚关中的行动路线,为进行官渡决战解决了后顾之忧;在官渡之战曹军“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的关键时刻,指出退一步全军将毁于一旦,力阻曹操退兵,对扭转战局,夺取最后胜利,贡献极大。他建议曹操乘胜专意北征,彻底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之后又南征刘表,轻取荆州。建安十七年(212)因反对曹操称魏公、加九锡,被曹操逼迫自杀而亡。其亡身殉节,欲全衰汉,徒劳无益。
荀或能够将学问、才干应用于实践,分析形势的着眼点高,思路敏捷,目光犀利,预见极为准确。守城之时,重在心民,众志成城,坚不可破;攻战之时,一鼓作气,毕其功于一役,绝不给敌人半点喘息之机。他有政治眼光,利用皇帝这一封建政权的象征,为争权夺利奠定了政治基础;他善于将敌方外在的优势与己方内在的优势加以对比,把主帅欲战而缺乏信心的矛盾心理和心怀胆怯而犹豫不决的畏敌情绪,转化为“虽弱必强”和度胜、谋胜、武胜、德胜的信念。他明于知人,善于推贤进士,与主帅配合默契,为后人所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