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炮

海底捞炮

清朝时期军事谋略个案。清朝政府从国外买了一尊大炮,大炮很笨重,足有三千多斤,装在一只木帆船上,另外有两只船护卫着,往回拖运。行到我国东海时,遇上了台风。载炮的帆船被巨浪打沉。台风过后,清朝廷传下圣旨,限定十天把大炮捞上来。一连几天过去了,负责打捞的人们对打捞办法仍然一筹莫展。第七天,水手们又来到现场,其中有个叫任昭林的中年水手,同另几个水手跳到那只半沉的船舷上,一边用桶往外舀水,一边考虑捞大炮的方法。船舱里的水慢慢舀干了,船体渐渐浮上水面,任昭林站在船头象从水面被举高了,使他顿开茅塞,想出了一个捞大炮的方案。任昭林指挥水手调集八只大木船,分成四组,每组两只,一只装满沙子,吃水很深,一只空着。八只木船一齐开到沉船的海面上,用八根绳索分别拴在沉船上和八只大木船上。然后,任昭林和水手们一起把船上的沙子一担一担地挑到四只空船上。原来装沙子的四只木船渐升高,拴在船上的绳索被从海底拖出一截。空着的四只船,因装满沙子而下沉,绳索也就变松了。再把松了的绳索重新拉紧,拴牢,再把沙子搬到原来空着的船上,这样倒还多次,沉船被一点一点地拖出了水面,笨重的大炮终于被捞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