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灭吴

晋灭吴

三国时期军事谋略个案。魏灭蜀的第3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并加紧灭吴的政治、经济、军事准备。在政治上“一以慰巴蜀之心”,巩固在巴蜀的统治。“其次倾吴人之望”,以收揽吴国人心。同时,对吴国还采取分化瓦解之策,拉拢吴臣。在经济上实行亦兵亦农政策,垦田种地,储备军需,使军内粮食已有十年之积。在军事上训练水军,为实现水陆并进灭吴准备力量。面对强敌,吴没有通盘的战略考虑,缺乏全面的防御准备,还认为吴存长江天险,晋难以攻破。公元279年11月。晋分6路出兵攻吴,兵力共约20余万人,晋军兵力与吴国兵力大体相当。12月,王濬率军7万人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2月初一,击破丹阳城,进入西陵峡,遇到吴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王濬早有准备,用筏带铁锥,用火炬烧铁索,顺利通过无人把守的障碍。2月初三,攻克两陵;初五,克荆门、夷道二城,逼乐乡。在此同时,杜预等陈兵江陵一线策应,连战皆克。王濬抵乐乡时,吴军都督孙歆率军出战,交于城中被俘。不久,攻克江陵。晋军所到之处,大都不战而克。武昌、夏口相继陷落。公元280年正月,王浑在横江之东开辟渡江地域。吴孙皓令丞相张悌指挥渡江迎战,企图阻止晋军渡江。3月,张军渡江围攻王浑部将张乔于杨荷,张乔闭栅假请降。到版桥附近,与晋周浚部遭遇,双方结阵对峙。吴军在3次攻击未成功后撤退,被张乔在杨荷切断吴退路,吴军大败,张悌等均战死。吴国上下震动,呈土崩瓦解之势。这时,晋将王恒在江南攻破吴沿江守军,俘获吴督蔡机,歼灭吴军五六万人。3月14日,王濬率水步军到达牛渚,迫降守军。王濬乘势东下,挥师直进。王浑、王濬、司马佩各部都到达建业附近。3月15日,王濬军迅速进至建业,孙皓请降。至此,3国归晋。

晋军灭吴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是战争准备周密充分,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水军,成功地运用了政治军事并举的策略,作战指导成功。晋“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方针是恰当的。实行多路齐发,互相配合,东面牵制,西面主攻,然后合击建业的作战方针是成功的。在战法上,晋军也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