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

张学良

国民党爱国将领,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西安事变”的主要发动者。字汉卿,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长子。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通英文,好运动,1916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追随其父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军阀混战,“少帅”张学良,初显身手,闻名于国。1922年整建东北军陆军的同时,建立了东北军的海军和空军。为打败直系军阀,组成奉、皖、孙(中山)“三角联盟”,发动第二次奉直战争,大败吴佩孚和曹锟。1928年6月日本军阀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张学良化装返奉,为父发丧。7月就职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在日本侵略者一再制造侵华事件,中国人民反日浪潮遍及全国的形势下,国难家仇集于一身,反日思想更为炽热。立即决定“东北易帜”,联蒋拥蒋,实现“统一”。面对日军的威胁与利诱,狗急跳墙,激出事端的压力,以及东北老派人物的不满,他强压怒火,展开了有理、有节的斗争,实行“缓行易帜”的谋略,又作出先令吉、黑两省“易帜”、奉天暂缓的“拟议”。经半年的复杂斗争,终于摆脱日本的干涉,于年末毅然宣布东北“易帜”。随即果断枪决欲取代张学良的亲日顽固派杨宇霆、常荫槐,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日本的干涉和颠覆。他推行反日方针,支持“护路斗争”,打击“满铁”,进行“收复国权”等一系列反日活动;他倡导东北建设,民族工业、农业、文教事业发展较快。但他在东北主政三年,轻率地挑起“中东路事件”,并不顾东北的危机,为蒋介石拉拢,以海陆空副总司令身份,挥军入关助蒋,实为不智之举。“九一八”事变后他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背着“不抵抗将军”罪名,忍辱负重。在组织热河抗战失败后,下野出洋,以极大毅力戒毒。1933年末,应蒋之召回国出任“鄂豫皖三省剿匪副司令,”一级上将,“西北剿匪副司令”,到陕甘地区攻打红军,遭致惨败。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下,与杨虎城逐步认识到剿共没有前途,先后与红军达成事实上的停战,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遭蒋拒绝。蒋于12月4日亲赴西安督战,并调30万大军于临潼,力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张学良在“哭谏”、“共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于12日在临潼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及随行军政要员40余人。随即发布八大主张,逼蒋共同抗日,同时电邀中共中央派代表团来共商抗日救国大计。中共中央委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参加谈判。张杨接受周恩来等向各方面耐心宣传的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6点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拟定和乎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同蒋介石、宋子文等进行谈判,迫使蒋于24日接受6项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25日,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以牺牲个人为代价,对加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作出巨大贡献。张学良到南京后即被蒋介石扣押,并导演“审张”、“赦张”、“管束张”的丑剧,并长期软禁达五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