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谦逊守礼严律己,女中尧舜名副实

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谦逊守礼严律己,女中尧舜名副实

在宋朝的众位皇后中,有一位名副其实的女中尧舜,她就是宋英宗赵曙的皇后高氏。

高氏出身于名门,她的曾祖是太宗时期以武功起家、官封忠武军节度使的高琼,她的祖父高继勋官至节度使,她的父亲高遵甫任北作坊使;她的母族也十分显赫,她的生母是北宋开国元勋大将曹彬的孙女,她的亲姨母就是宋仁宗赵祯的皇后曹氏。

高氏与宋英宗的婚事在当时有“天子娶儿媳,皇后嫁闺女”的美谈。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仁宗时期,曹皇后非常疼爱自己的这位小外甥女,就把她接进了宫中,自小养在自己身边。巧合的是,当时仁宗赵祯因为一直没有儿子,就把4岁的侄子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即宋英宗)也接到宫中教养。所以,高氏与宋英宗赵曙其实是一起长大的。

高氏与赵宗实在宫中一起长大,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非常深厚,宫中上下也都习惯将赵宗实称为“官家儿”,称呼高氏为“皇后女”。宋仁宗在他俩小时候也经常逗弄宗实:“娶皇后之女当媳妇如何?”不过,二人在宫中也只是一起生活了五六年。等赵祯的第二个儿子赵昕出生后,赵宗实和高氏便各自被接回到自己家中了。

又过了数年,高氏到了订立婚约的年纪。赵祯这才想起了以前的事情,就对曹皇后说:“咱夫妇老而无子,而过去收养的十三(赵宗实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滔滔(高氏乳名)都已长大成人了,我为十三、你为滔滔主婚,让他俩两相嫁娶吧。”1047年,在仁宗和曹皇后的主持下,高氏嫁到了濮王府,成了赵宗实的妻子。

因为有着自小的感情基础,二人结婚后如胶似漆,感情、生活都十分和美。二人结婚第二年四月,高氏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赵仲鍼,后改名赵顼,即宋神宗。这之后的十几年间,高氏又为英宗生了三个儿子(岐王赵颢、润王赵颜、嘉王赵頵)和一个女儿(寿康公主)。

赵曙一生中只有高氏所出的这四子一女,没有其他子嗣,也没有任何妃嫔。这对一个皇帝而言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有点优柔寡断的赵曙能尊重皇后的意见,不纳妃嫔,应该归功于那段青梅竹马的爱情。有些大臣会觉得高皇后太过强悍,才导致赵曙乾纲不振。就连高氏的亲姨母曹太后都曾劝过高氏,但高氏却说自己“嫁的是十三团练,又不是嫁他官家”。在这里,“十三团练”就是指赵曙,“官家”就是指皇上。

可惜的是,这一对恩爱夫妻没能白头到老,赵曙仅做了四年的皇帝便驾崩了,留下当时年仅30多岁的高氏强忍悲痛,辅佐儿子赵顼(也就是宋神宗)登基。赵顼即位后,尊高氏为皇太后,垂帘听政。

高太后虽然掌握政权,却不敢越权,为人谦逊,遵循礼法,更是在为政上实行了一系列较为清明的举措。她在听政之初,一面起用司马光、吕公著等老臣,一面降诏停修京城内已开工兴建和将要兴造的宫殿、府衙、寺院等,同时严禁各级官吏行苛政、贪污肥私,还对遭受自然灾害的农民减免田赋。

高太后对娘家人的约束也非常严格。当高氏还是皇后的时候,她的胞弟高士林就以内殿崇班的低级军阶在京城骑兵部队内服役数年,一直尽职尽责,没出过差错。所以,英宗皇帝几次提出要加封高士林的官职,但都被高皇后谢辞了。而宋神宗在即位前,也曾经在外公家高府居住过,知道那里的环境不太好。于是,神宗即位后,多次提出要为外公高家建造一座新的府第,但是高太后坚决不许。后来,经不住宋神宗的恳请,高太后总算答应了他的要求,却用自己的私房钱在远离市区的城北郊区买了一块废闲地,给娘家建造了一座府第。不仅如此,高太后还将先朝定给太后娘家族人的私恩赏赐减去了四分之一。

1085年,宋神宗赵顼病死,年仅10岁的幼子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这一年,高氏54岁,她继续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处理国事。宋神宗在位时为了国富民强而起用王安石变法,这对保守的高太后而言是难以理解的。于是,等到宋神宗弥留之际,她直言要改变新法。果然宋神宗病逝,高氏重新临朝后,一场彻底清算新法的运动便毫无顾忌地展开了。高氏不仅全面废除了新法,还把王安石赶出了朝廷。

此外,高氏对宫中的宦官、宫女控制得更是严格,不准他们干预政治。因为高氏这样高尚的德行,再加上她的行为举止,以及她全盘推翻新法、起用元老旧臣的做法,最大限度地迎合并满足了那些在变法期间受到抑制的官僚贵族的利益和要求,所以赢得了这些人的高度推崇,被称誉为“女中尧舜”。

1093年,高氏病故,享年62岁,谥为“宣仁圣烈皇后”。次年,被葬于河南巩县的永厚陵中。